【導讀】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chuàng)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辛棄疾曾于1165年寫論文10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tǒng)一中國的大計,“悲黍”,黍即小米,據(jù)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jīng)》有《黍離》篇。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共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辛棄疾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21歲參加抗金義軍。曾經(jīng)是躊躇滿志的意氣風發(fā)少年,不久歸南宋。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一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nèi)部矛盾爆發(fā),完。消息,便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