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通過對規(guī)律的認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貫徹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也是其能夠成為理學家共同遵循的為學方法的重要原因。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理學講究“格。物”,詩學注重“感物”,二者處在不同的層面中?!拔铩迸c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感物”之“物”有著親緣關系。性、形象表達情感的中介,而理學家則要盡“物”之“理”。事實上,理學的“格物”到詩。學的“感物”只一步之遙,關鍵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維和審美領域里能夠溝通起來的橋梁。識作為“道”的第一要素與理學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數(shù)也,依于數(shù)而已”,們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事物中所蘊涵的“理”。楊萬里正是領會了“物”所負載的雙重意義,不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曉月、圓。的審美直覺,將對月亮意象的內涵營造得更為深入而精妙。及絳侯免相之國,國?;抡呲w同以數(shù)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