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陶淵明自耕自食的田園生活雖然遠離了塵世惡濁,卻也要承擔肢體的病衰、人生的艱辛。園破敗了,他日趨窮困,唯一珍貴的財富就是理想的權利。于是,他寫下了《桃花源記》。田園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終點在彼岸,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終點,因此。這種隔離,初一看是藝術手法,實際上是哲理設計。就時間論,桃花源中人的祖先為“避秦時亂”而躲進這里,其實也就躲開了世俗年代。知有漢,無論魏晉。時間在這里停止了,歷史在這里消失了,這在外人看來是一種可笑的。于是,應該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就空間論,桃花源更是與人們所熟悉的茫茫塵世切割得非常徹底。這種切割,并沒有借用危。第一種方式是美丑切割。功業(yè),大多是對玉階、華蓋、金杖、龍椅的爭奪。成為桃花源,就是在集體心理上不存在對外界的向往和窺探。這個“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現(xiàn)出一種近似潔癖的冷然。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