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介紹完四寶後,到我們的主角了。中國書法的萌芽始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由於商朝的占卜活動頻繁,文字符號需要有相當(dāng)精湛的技巧要求及審美要求,書法因而隨之而生。周代的金文與商代的甲骨文是直接相襲,屬同一體系的文字。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大篆,其主要內(nèi)容是祀典、賜封、征伐、約契等。大篆傳為周宣王太使籀所做,其後盛行於西秦為有別秦統(tǒng)一後之篆書,大篆傳世之作品極少,一般以石鼓文、詛楚文為代表。大篆字體比金文端整,結(jié)構(gòu)卻較小篆複雜。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型態(tài)左右對稱及重心平衡。小篆傳世的作品多為碑刻,均秦始皇巡視天下,記頌功德之作,其文字傳均出於秦丞相李斯手筆。隸書主要是由金文及民間自由書寫演化而來,也間接受到大小篆的影響。將當(dāng)時通行的小篆的筆畫加以簡化整理,以利獄吏使用,故稱隸書。及至清代,雖然偶有名家的佳作,但知秦漢相比,已有不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