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fā)的倫理問題是不同的。如果對二者不加區(qū)分,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可能出現(xiàn)混亂。例如,如果我們以“網戀I”(網絡戀愛)的眼光看待“網戀II”(純粹的網戀),就會出現(xiàn)許多難以理解,或造成人為的倫理危機。當“網戀II”中的兩人后來被證實是父女或母子時,有人便制造了所謂的“網戀亂倫”危機的驚駭之說。顯然,這是沒有正確區(qū)分“網戀”的兩種形式所致。值得指出的是,“網戀I”和“網戀II”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尤其“網戀II”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網戀I”,即“純粹的網戀”可以轉化為“通過網絡戀愛”,從純粹的新型的網上人際關系變?yōu)榫W下的人際關系。特別是網絡語音和視頻的出現(xiàn)為“網戀II”向“網戀I”的轉變提供了較好的技術通道。但是,這種轉換是有條件的。如上述的父女網戀就不能轉換,其結果不過成為笑談而已,而不能隨意用亂倫的帽子扣在他們頭上。因為這是“網戀II”,而不是“網戀I”。如果能夠發(fā)生轉換,那么我們就應當以現(xiàn)實社會的規(guī)范來規(guī)約之。但是,并非所有的網戀者能夠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從而出現(xiàn)我們稱之為“問題III”的倫理問題。這類問題就是因混淆“網戀I”和“網戀II”的倫理規(guī)則而導致的問題。目前,因“網戀”引發(fā)的問題大多屬于“問題III”。也就是說,網戀引發(fā)的許多問題,如網戀欺騙和網戀暴力,其重要原因就是混淆“網戀I”和“網戀II”倫理規(guī)則,以“網戀II”的行為方式來對待“網戀I”(如“愛情游戲論”),或者以“網戀I”的行為方式來對待“網戀II”(如“網戀亂倫論”)。有些網友不能正確看待“網戀II”,常常誤以為這是真實的戀愛或“網戀I”,從而總是想網下約見網戀對象。同時,由于以“網戀I”來對待“網戀II”,以對“網戀I”的期望來期待“網戀II”,結果常常是失望多于希望,甚至毀掉一段美麗的“網戀II”之情。有時,當網下見面時,發(fā)現(xiàn)對方和自己同性,輕則懊悔不已,重則大呼上當受騙,大打出手。一些心懷不軌的人正是利用人們網上網下行為方式的錯亂,進行欺騙等不法行為。善良的人們將網上數字化的網戀誤解為真實的戀愛,做出種種盲目的行為,結果導致令人痛心疾首的網戀悲劇。這些問題都是由于混淆“網戀II”和“網戀I”而出現(xiàn)的。“網戀II”不同于“網戀I”,因此,應當以不同的價值標準和倫理態(tài)度來對待二者。 “問題III”表面上看來是混淆了“網戀I”和“網戀II”倫理規(guī)則,實質上則是混淆了現(xiàn)實社會倫理和虛擬社會倫理的關系。因此,要處理好“問題III”,就不能被網上網下感覺的錯亂所蒙蔽,不能混淆虛擬社會倫理和現(xiàn)實社會倫理。只有正確認識虛擬社會倫理和現(xiàn)實社會倫理的差異、轉換、調適的關系,才能正確處理“網戀III”中的倫理問題。綜上所述,對“網戀”這兩種類型的劃分,有助于我們把握網戀的實質,分辨網戀所引發(fā)的不同類型的倫理問題。這種分辨將有助于我們找到網戀所引發(fā)的真實問題,避免危言聳聽的或似是而非的虛假問題,不至于掩蓋真正的網戀倫理問題;有助于我們針對不同類型的網戀問題,采取不同類型的方式對待網戀。而處理好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網戀,處理好數字化交往與現(xiàn)實交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的轉換和調適,而且要遵守必要的現(xiàn)實人際交往和網絡人際交往的道德規(guī)范。 [參考文獻][[1]] 參見:劉強. 試論網戀及其對公民道德的負面影響[J]. 中州大學學報,2004(1).[[2]] 參見:王曉光. 網戀VS現(xiàn)實——有關網戀的N種爭論[J],[[3]] 李倫. 鼠標下的德性[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4]] Frank Koelsch. The Informedia Evolution: How it is Changing Our World and Your Life.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1995, P17.[[5]] 問道于盲. 有多少網戀可以胡來. [[6]]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What is Internet Addiction? [[7]] 李倫. 鼠標下的德性[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作者:李倫 陳韜(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來源:《倫理學研究》2005年第1期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