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軸的校核與計算 軸1的設計與校核,轉速和轉矩取軸承 聯(lián)軸器P1=Pη1η2=n1=1980r/minT1=9550P1/n1=選取軸的材料為45鋼,調質處理。根據(jù)表,于是得 dmin==取輸入軸的最小直徑為安裝聯(lián)軸器處軸的直徑與聯(lián)軸器的直徑相適應,故需同時選取聯(lián)軸器的型號。聯(lián)軸器的計算轉矩Tca=KAT1=26765mm按照計算轉矩應小于聯(lián)軸器公稱轉矩的條件,在標準GB/T58432003,選用GYH2型凸緣聯(lián)軸器,其公稱轉矩為63N/M。半聯(lián)軸器的孔徑d=25mm,故取dⅠⅡ=25mm, 半聯(lián)軸器長度44mm,半聯(lián)軸器與軸配合的轂孔長度L1=40mm.(2)軸上零件的同向定位齒輪、半聯(lián)軸器與軸的同向定位均采用平鍵連接按dⅠⅡ由[1]表61得mm。同時為了保證齒輪與軸的配合有良好的對中性,故選擇齒輪輪轂與軸的配合為,同樣半聯(lián)軸器與軸連接,選用平鍵為,半聯(lián)軸器與軸的配合為。滾動軸承與軸的周向定位是由過度配合來保證的,為。(3)確定軸上圓角和倒角尺寸參考表152,取軸端倒角為,各軸肩處的圓角半徑見零件圖。設計總結通過此次課程設計,讓我能將自己這四年來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重新拾起整理,并且在心中有了一個知識體系,知道如何去調用所學的知識,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不曾接觸過的專業(yè)知識,知道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區(qū)學習并掌握它。記得剛開始接觸到題目,對于這個題目覺得無從下手,這個題目范圍很廣。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才知道原來這個題目的用意就是在于讓學生深入了解一個機械產品的整個設計過程,將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重新收拾一遍,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有了這次畢業(yè)設計的經(jīng)歷,我深刻理解了一臺數(shù)控回轉工作臺的整個設計過程,也學會如何將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應用于實際設計中。在設計過程階段,遇到了許多困難。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最終把問題一一解決了。在做控制系統(tǒng)設計時遇到了較大的難題。由于以前對微機計算機控制部分知識沒有掌握扎實,所以在控制程序設計也比較困難。通過本次課程設計之后也使自己更深一步的了解程序編寫。通過本次課程設計之后,使自己對課本上的東西有更加深刻的的認識。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設計中難免也存在不少細節(jié)上的錯誤,希望老師指出改正,并感謝老師您對我們的教導!我們都知道,每一套設備都經(jīng)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它的性能變得越來越好的,所以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份課程設計說明書就完了,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任何的設計都不可能時完美的,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此本次畢業(yè)設計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數(shù)控系統(tǒng)設計還不完善。我會再接再厲,盡可能的完善數(shù)控系統(tǒng)。本次設計的數(shù)控回轉工作臺,僅有一個自由度。若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個或多個自由度,那么工作臺的應用范圍將會更廣,目前市場上多自由度的工作臺需求量很大。所以若設計多自由度的數(shù)控回轉工作臺,將會很有價值。致謝首先,我要感謝我的畢業(yè)指導老師老師。在此次畢業(yè)設計中,由于所學知識過于繁雜,而且不精,不夠系統(tǒng),所以在開始做畢業(yè)設計時總是有點茫然的感覺,往往遇到問題時就會向老師求救,老師也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給我啟發(fā),讓我知道該怎么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慢慢得,我的向老師請教的次數(shù)變少了,雖然問題依然會有,但是我知道怎么去解決它了,感謝老師的指點。記得每次去見老師,讓老師檢查我們所做的東西,老師往往要在電腦前坐好幾個小時給指點我們設計中的不足,教導我們該怎么去解決。真誠地感謝老師的辛勤付出!其次,我還要感謝在此次畢業(yè)設計中給予過我?guī)椭耐瑢W們。通過他們的無私幫助,使我解決了不少設計中的技術難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記得最清楚的是我進行齒輪泵建模仿真時,由于對UG軟件不夠熟練,在操作時總會遇到很多問題,然后會跑去問同學,同學也總會很耐心地給我講解,一步步地演示給我看如何操作。感謝同學的無私幫助。最后,要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獨立設計機械的實踐機會,還有給我提供良好的學習研究環(huán)境。同時,我要感謝評閱老師,感謝你們呢抽出寶貴的時間來評閱這篇畢業(yè)論文。參考文獻[l] 濮良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6383[2]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102[3] 朱輝,曹光,唐寶寧,[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0257[4] [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5272[5] NX6運動仿真培訓教程[M].北京::5100[6]孫恒,陳作模,[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52152[7][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6:14152[8]趙雪松,任小中,[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1029[9][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10] [J]. 信息技術,2009,(6):107109[11] [J].技術交流,2008,(3):2327[12] [J]. 機床與液壓,2008,(36):216220[13] [J]. 煤礦機械,2009,(30):102103 [14] [J]. 制造技術,2001,(3):102103[15] [J].功能部件,2008,(6)15816[16] [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7] [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8] [J].組合機床自動化加工技術,1996,(8):1842[19] 劉國慶,[J].(9)[20] [J].(2)[21] 曲秀全,戴恒震,[J].流體機械,2001(7) [22]Bowes D E. Methods For charactering the Fluid borne Noise Generated By Displacement Pumps [J].1985[23]G. Dalpiaz, A. Fernandez del Rincon , E. Mucchi. Modeling meshing phenomena in gear pumps[J].2004 Leuven Conference on Noise and Vibration Engineering (ISMA 2004).2004()[24]Stanley Baksi, Karl Grote, Nasser Harris. DYNAMIC STRESS ANALYSIS OF AN EPICYCLIC GEAR PUMP[J].23r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 Sep 26,2003,Chicago,Illionis.[25]S. Neyrat, N. Orand, D. Jonquet.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nternal Gear Oil Pump With Cavitation [J].2005 SAE Noise and Vibrat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005()[26]Xiaojin Fu,Guohua Fuzzy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Gear Pump[J].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Agile Manufacturing (ICAM 2003).2003()[27]Duke K. Improving Gear Pump Relief Groove Design[J].Prec. Natl. Conf. Fluid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