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柱式的特點。是他整理的5種柱式。是他為佛羅倫薩的St Maria教堂設(shè)計的正面,已經(jīng)可以看出他想用希臘神廟掩蓋住“山”字形面。對羅馬建筑情有獨鐘。從他為曼托瓦的St Andrea教堂設(shè)計的正面,可以明顯地看出前面講希臘-羅馬時提到的aAa“凱旋門母題”。 阿爾伯蒂為魯切拉宮(Palazzo Rucellai,1451年)設(shè)計的正面,我們知道他完全理解了“角斗場母題”。各層的壁柱也在依次模仿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而他在這座建筑中嘗試的“粗面石工”工藝(Rustication,石頭表面幾乎不打磨,保持粗糙的外表)也是后世很多人模仿的對象。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是文藝復(fù)興藝術(shù)的中心,阿爾伯蒂是佛羅倫薩的代表人物一樣,羅馬的代表人物是布拉曼特(Bramante,1445-1514)。他去羅馬前也曾和達芬奇一起在米蘭共事。相對阿爾伯蒂對古羅馬的偏愛,他更喜歡古希臘的柱式。他的代表作有Tempietto廟,靈感得自古羅馬的維斯塔神廟(Temple of Vesta,原頂早已毀壞,現(xiàn)在的丑陋的頂是后人加的)。古希臘人實際上沒有造出一個這樣的實例,要知道古希臘人是不造穹窿的。Tempietto廟–外圈的圓柱廊加里面一個聳起的穹窿的結(jié)構(gòu),完全是布拉曼特的創(chuàng)造。但他使用柱子的手法非常符合希臘柱式的意韻,所以整體感覺就像是真正的古希臘建筑??死锼苟喔?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設(shè)計的英國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1709年)、尼古拉斯?霍克斯莫爾(Nicholas Hawksmoor,1661-1736)設(shè)計的英國霍華德莊園陵墓(Mausoleum,Castle Howard,1729年)(由于這是陵墓,建筑師有意讓柱子比柱式規(guī)定的更密集,造成的效果和Tempietto廟完全不同。那一個是明快、優(yōu)雅的,這一個是憂郁、沉默的。簡單調(diào)整一下柱間距就有這樣的效果,可見柱式理論對于建筑的重要性。)。出于對希臘羅馬風(fēng)格和天主教的冷漠,在文藝復(fù)興進行的當時,英國的建筑風(fēng)格并沒有什么改變。例 外的也許只有這時的英國民宅出現(xiàn)了“E”形的布局,后人以當時統(tǒng)治的王朝命名為“都鐸式”。布拉曼特的另一個杰作是威尼斯的St Giorgio大教堂。在其正面我們看到有兩個希臘神廟的正面重疊起來,這樣原來廳堂式教堂的“山”字形截面一下子生動了許多。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前面的比薩教堂。雖然后世模仿他這么做的不多,但是按希臘神廟來裝飾教堂的正面以后卻幾乎成了理所當然的。在威尼斯,領(lǐng)軍的建筑師是帕拉蒂奧(Palladio,1508-1580)。他的貢獻主要是他的一本書–《建筑四書》。他比前人更準確地描繪了五種柱式。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柱式就是他闡釋的。他的代表作是在意大利Vicenza的圓廳別墅(Villa Rotonda,1552年),萬神廟和希臘神廟的復(fù)合體。雖然有人批評他故意將四面的入口建成嚴格的一樣,是為了形式而形式,對于實際的居住并沒有好處。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理解他對古典風(fēng)格的崇拜。實際上他本人在《建筑四書》中的表現(xiàn)就像個真正的考古學(xué)家。他創(chuàng)造了新的拱與柱的結(jié)合方式,這是自羅馬人創(chuàng)造“角斗場母題”和“凱旋門母題”之后首次有人這么做。后人稱之為“帕拉蒂奧母題”。文藝復(fù)興建筑在幾位大師的指引下,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一種潮流。而后人越是像他們那樣深刻地理解希臘-羅馬風(fēng)格,就越是覺得光遵從那些準則是不夠的。這時,另一位更加偉大的大師開始領(lǐng)導(dǎo)潮流了。他就是似乎無所不能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他的建筑才能初次被人所知是在為佛羅倫薩的首富–Medici家族設(shè)計Laurentian圖書館時。他沒有像希臘人那樣講究平衡,而是利用透視突出了上下兩部分的不對稱,從而有了一種樓梯通向隧道的感覺。但作為需要安靜的圖書館,這種感覺又恰到好處。后來許多大學(xué)的圖書館都仿效了這種設(shè)計。他的一個經(jīng)典是“巨柱式”。為16世紀末教皇重建羅馬的Capitol(市政廣場)時,他設(shè)計的檔案館??屏炙故降木拗灤┝藘蓪訕牵繉?樓都還保留著屬于自己的柱子。柱式的對比在這里既產(chǎn)生驚奇又帶來了新的和諧,在以前是沒人敢在一棟建筑里安排兩種柱式的。另一個經(jīng)典是1524年Medici家族的家廟中壁龕的設(shè)計(中左、右上角處各有一個)。你簡直找不到一處可以用希臘-羅馬規(guī)范來描述它的地方,但整體的感覺奇怪地和諧一致。另外,圖片中可以看見,他著名的雕塑“晝”、“夜”就存放在這里。拉斐爾(Raphael,1483-1520)。他設(shè)計的佛羅倫薩的Pandolfini府邸的窗戶(1520年,),每個細節(jié)在維特魯威那里都有依據(jù)。這就是他們倆風(fēng)格不同的地方,一個陶醉在古典的典雅之中,一個要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文藝復(fù)興初期和后期不同的地方。米開朗基羅開創(chuàng)的風(fēng)格被稱為“手法主義”(Mannerism),拉斐爾的大弟子羅曼諾(Romano)是一個著名的手法主義者。他在羅馬的泰宮(Palazzo del Te,1533年)的設(shè)計中,故意讓檐部的石塊在特定的地方“掉”下來一點,讓人吃一驚。而那個孤零零的三角形,雖說是在模仿山墻,但是撐住它的柱子呢?一切似乎都被他符號化了。他在意大利Mantua的Cavallerizza內(nèi)院的設(shè)計更是讓人瘋狂?!按置媸ぁ憋@得做作,而多立克式柱竟然是扭曲的(1539年)。建筑如果是一首詩的話,前人的詩是吟唱,他的詩大概就是夢囈。語句不見得通順,但效果是驚人的。另一位手法主義的大師小桑加洛(Sangallo)設(shè)計的羅馬的Farnese府?。?515年,)。三層樓就用了三層完全不同的裝飾。手法主義不光在意大利盛行,還傳到了英、法等國。在英國它被稱為“伊麗莎白式”,代表建筑是沃萊頓議事廳(Wollaton Hall,1588年,)。事情到了這一步,新風(fēng)格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是遲早的事了。所以當我們看到所謂“第一個巴洛克建筑”是出自一位手法主義建筑師之手的時候,一點都不應(yīng)驚訝。 巴洛克很多富有的平民也開始講究建筑了。別墅、圖書館、議事廳等等世俗建筑,現(xiàn)在都可以是建筑師大展身手的場所。平民的加入使得建筑師有了更多實踐自己想法的機會,也免去了宗教方面的壓力。像手法主義那樣的建筑,只有到這個講究個人的時代才會出現(xiàn)。巴洛克風(fēng)格就是把古典理論拿來,去掉那些限制,廣泛地用在建筑的裝飾上,有時簡直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有人說得好,這是一個戲劇化的時代。巴洛克,就是要震撼并愉悅你的感官。米開朗基羅,他在逝世的那一年設(shè)計了比亞門(1562年,Porta Pia,右圖)。從精神上說這就是巴洛克?!暗谝粋€巴洛克建筑”,是出自維尼奧拉(Vignola,1507-1573)的羅馬Gesu教堂(1568年,)。看看這“第一個巴洛克”是怎樣一點一點演變下去的是建于1597年的羅馬St Susanna教堂。Gesu教堂還只是用了壁柱,這里則表現(xiàn)得更清楚。St VincezoAnastasio教堂(1646年)。三重柱子的華麗裝飾出現(xiàn)了,而且根根都在墻外面。Tempietto廟類型的文藝復(fù)興初期的簡潔含蓄,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1663年的羅馬St Maria教堂。光靠平面已經(jīng)不能吸引大家了,于是教堂的正面現(xiàn)在有了進深和立體感。幾乎同時的羅馬St Carlo教堂的正面。好了,曲線終于來了,雕塑也上了。巴洛克到此已經(jīng)完全成立。終于,巴洛克迎來了自己的大師–貝尼尼(Bernini,1598-1680)。他對雕塑的貢獻絲毫不亞于在建筑上的貢獻。著名的“圣特瑞莎的狂喜”就是一例。風(fēng)格的華麗不說,他似乎對希臘人最重視的平衡也不屑一顧。希臘人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庸”、“毋過度”。據(jù)說在悲劇演出之后總有一幕詼諧的羊人劇來平衡大家的心情。但貝尼尼就是要故意夸張,在雕塑中他夸張的是情緒,在建筑中他夸張的是結(jié)構(gòu)。是他的建筑代表作羅馬的St Andrea教堂(1658年)。平面的神廟布局中突出來圓形門廊,突兀而富有動感,徹底打破了原來的“山”字形面。他還模仿米開朗基羅的Laurentian圖書館,為教皇的接待廳設(shè)計了大階梯(Scala Regia,1663年)。他把雕塑家和建筑師結(jié)合在一起的嘗試就是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中圣彼得陵墓的神龕。這是用青銅鑄造的。因為耗銅量太大,教皇只有下令把已經(jīng)在萬神廟天花板上呆了一千多年的銅飾拆下來回爐重?zé)?。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兩座和巴洛克風(fēng)格有關(guān)的最著名的建筑。首先是歐洲最大的王宮–法國的凡爾賽宮(Palais de Versailles)。(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前后建筑的時間有95年(1661-1756)。外表的整體風(fēng)格已經(jīng)屬于下面要介紹的古典主義,但宏大的規(guī)模和毫不掩飾的君臨天下的氣勢,完全是巴洛克式的。宮殿呈南北走向,總長約400米。為其外景。宮殿內(nèi)部的裝潢極盡奢華。你隨便在宮中某處看到的裝飾畫可能就是出自當時最有名的畫家之手。作為巴洛克式的代表,王宮的接待廳,即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就是一個奢華的例證。在水銀鍍鏡法得到改進之前,像這樣用大面積的鏡子裝飾建筑,其實不下于把宮殿內(nèi)部全部鍍金。凡爾賽宮的花園也是有名的,面積超過6平方公里,中間點綴著大量的雕塑、水池、噴泉、涼亭。幾何狀分布的小徑也是一景。三條放射狀的大道雖然只有一條通往巴黎,卻給人一種這里是巴黎乃至法國的中心的感覺。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意即我高興了,國家就好了)的狂妄在這里有了最深刻的表達。凡爾賽宮后來成為歐洲王公競相仿效的對象。另一處著名建筑就是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 Cathedral)。前后建筑的時間120年(1506-1626),幾乎跨過了文藝復(fù)興到巴洛克前期的全部時間。前后主持工程者的名單簡直就是一本建筑名人錄。比如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小桑加洛(Farnese府邸的設(shè)計者)、維尼奧拉(“第一個巴洛克”的設(shè)計者)、瑪?shù)つ牵∕aderna,上面的St Susanna教堂的設(shè)計者)以及貝尼尼。最初的構(gòu)想是布拉曼特與達芬奇商量之后確定的(這一點最近才從達芬奇的手稿中得到證實)。大穹窿是米開朗基羅最后確定的,從頂上的十字架到地面約138米,很長時間內(nèi)一直是羅馬城的最高點。雖然都是名家,但難免有互相抵觸的地方,而教皇也總是插手其間。比如按原設(shè)計,教堂應(yīng)該是集中式的,但教皇認為這樣不能體現(xiàn)梵蒂岡的地位,于是命令瑪?shù)つ前呀烫酶某闪藦d堂式的,而且加上了現(xiàn)在的碩大的門廊。結(jié)果就是后面的大穹窿的氣勢無法完全被人們領(lǐng)略,影響了整體的效果。為了彌補,貝尼尼在前面加上了巨大的廣場,擴展了觀者的視野。雖然沒有完全取得成功,但留下了這個巴洛克式廣場的代表作。空間的開闊感在莫索里尼“元首”破壞之前,一直是令人驚嘆的。(是現(xiàn)在從穹窿上拍下去的)貝尼尼用4排一共280根自己修改過的多立克式柱圍繞著廣場。密集的柱子讓穿行于其間的人以為進入了石頭森林、難以呼吸,作為背景的廣場從而越發(fā)顯得開闊了。這樣規(guī)模的創(chuàng)作時機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像建造教皇的教堂這樣不必擔(dān)心經(jīng)費不足或者野心太大的機會,后世的建筑師再也沒有遇到過。巴洛克在路易十四那里已經(jīng)有了凡爾賽宮作為代表,而路易十五的宮廷需要自己的風(fēng)格,于是就有了“洛可可”(Rococo)。為巴黎的Soubise府?。?735年)。巴洛克在英國的流傳,似乎只有由霍克斯莫爾和約翰?范布羅爵士(Sir John Vanbrugh,1664-1726)設(shè)計的牛津的Blenheim府?。?705年)這一個例子。而且給人的感覺要明快得多,也許是民族性的關(guān)系吧。幾乎就在巴洛克風(fēng)格形成之后不久,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風(fēng)格在法國首先出現(xiàn)了。這也不難理解。文藝復(fù)興本來就是針對法、德、英等新教運動國家的。這些新教運動國家固然反對不了以“回到希臘-羅馬去”為口號的文藝復(fù)興(因為那是西方文明的根基),但巴洛克總是可以反對的吧?而他們中間最有文化底蘊的就是法國了。巴洛克,大多還是集中在意大利,如果沒有奢侈的路易十四,凡爾賽宮也不是今天這樣。新古典主義就在凡爾賽宮建造的前夜,古典主義(Classicalism)就在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凱的府邸(Chateau VauxleVite,1656年)中露頭了。簡潔而對稱,這才是真正的希臘風(fēng)格。府邸前的花園倒有些巴洛克的味道,復(fù)雜回旋,這也是后世很多宮庭和公園模仿的對象。如果說巴洛克繼承了文藝復(fù)興更富創(chuàng)造力的一面的話,古典主義則繼承了文藝復(fù)興更文雅的一面。有時,為了和希臘-羅馬時期相區(qū)別,這種風(fēng)格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ism)。盧浮宮(the Louvre)建造(17世紀中葉)的東西兩面的長廊簡直可以作為建筑教科書。先看西面,這是典型的手法主義裝飾的結(jié)果。東面的簡潔就讓人眼前一亮了,幾乎又讓人看見了希臘神廟的莊嚴,那些雙柱組成的節(jié)奏在西面的映襯下自然具有了一種剛強的意韻。1691年的巴黎榮軍院(Invalides,即殘廢軍人醫(yī)院,后改為軍事博物館,拿破侖的靈柩在此,)也是一個例子。大革命時建立的巴黎先賢祠(Pantheon,1792年),用的是我們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的古典的穹窿和柱式。本來設(shè)計者的初衷是建成一個只有柱子支撐的建筑的,就像我們中國的涼亭,可惜計算有誤,屋頂太重了,最后只得把一些柱子之間的空間填實成了墻。一些痕跡圖中可見。法國古典主義建筑最有名的就是凱旋門(1836年)了。古典主義提供理論依據(jù)的是一位入了天主教的德國人–溫克爾曼(Winckelmann,1717-1768)德國最有名的古典主義建筑是柏林的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1793年)–冷戰(zhàn)幾乎毀了它。古典主義在英國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兩期。前期就是由我們前面提到的克里斯多弗?雷恩爵士、霍克斯莫爾、約翰?范布羅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