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單元測評三(第八~十單元)(時間:120分鐘滿分:120分)閱讀題(共40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導學號5495005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v觀中國古代文化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凡是大師巨擘,往往一門數(shù)杰。諸如漢魏三曹、西晉三張、宋代三蘇、明代三袁……這樣的佳話,不勝枚舉。如此獨特
2024-11-16 03:05
【總結】單元測評二(第五~七單元)(時間:120分鐘滿分:120分)閱讀題(43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導學號5495005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視“六經”為百術之源,統(tǒng)攝萬端,從而以“六經”為髓,儒學為骨,經、史、子、集為肌膚,外翼全體學術文化。這種架構較明顯地反
【總結】階段一階段二階段四階段三相關讀物原君(節(jié)選)[知識·梳理]第1步讀準字音——千言萬語總關音寇讎.()窺伺.()曾.不慘然()第2步識記通假——奧妙無窮方塊字視之如寇讎(
2024-11-17 19:34
【總結】相關讀物浙東學術。2.了解貫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經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學要“切于人事”的主張。對應學生用書P81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乾隆進士,官國子監(jiān)典籍。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章學誠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寫了大
2024-12-09 11:25
【總結】相關讀物童心說、虛詞,理解文意。。對應學生用書P61李贄(1527-1602),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名贄,字卓吾,又字篤吾,號宏甫,又號溫陵居士,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自幼倔強,善于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tǒng)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tǒng)理念,對當時作為
2024-12-09 11:26
【總結】壇經中國文化經典研讀慧能與禪宗?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世居范陽(今北京城西南)。他在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學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創(chuàng)立的禪宗,不僅與印度佛教以及中國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與舊有的各派禪學不同,它是佛教
2024-11-18 01:28
【總結】《中國文化經典研讀》課程說明一、課程目標1.借助工具書、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論著作者情況、相關背景和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細讀教材提供的章節(jié),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2.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了解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演進,體
2024-12-07 01:18
【總結】基礎夯實().(xiá)閣.(gé)篤.(dǔ)嗜.(sì)粕.(bó)躋.(jī)俟.(sì)鮑.(bào).戛(jiá)訖.(qì)俗諺.(yàn)不假.思索(jiǎ).老鼠
2024-11-15 16:35
【總結】基礎夯實()雕.墻雕:刻畫,繪制。甲.,將攻之甲:士兵。田.于首山田:打獵。,自詒.伊戚詒:此。解析詒,遺留。答案D“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將改之.之.良大夫也
2024-11-16 03:08
【總結】基礎夯實().中和,天地位焉致:達到。,學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反.中庸反:反對。,則百姓勸.勸:勉勵,指受到勉勵而勤奮努力。解析反,違背。答案C“之”字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之.不行也
【總結】基礎夯實()彰.于一朝彰:彰顯。忤.,行之不疑忤:違反,抵觸。趨.邪而棄正趨:快走。,吁.可畏乎吁:嘆詞,表驚嘆。解析趨,傾向于。答案C,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不違忤..以受害也敘述..當時,亦務在審實,不作
2024-11-15 05:25
【總結】基礎夯實(),禾曰秔.(háng)枵.而去(xiāo)潦.已過(lǎo)刈.初禾(yì)解析A項,“秔”應讀“jīng”。答案A()..百千,不可殫述方語:方言。,滋益..全無滋益:滋養(yǎng)。,燒成火墨..火
2024-11-15 16:36
【總結】基礎夯實(),更為益.鹽益:增加。,時.得速售時:經常。.但嘗一,何以可知若:你。.市賣之,以其貴故詣:到。解析C項,若:如果。答案C()A.B.C.D.解析A項,代詞,代沉香;結構助詞,的。B項,連詞,因
2024-11-16 03:09
【總結】基礎夯實()正.焉正:正確。,是知.也知:了解,知道。,無施.勞施:表白。動.,仁者靜動:活動。解析A項,修正;B項,同“智”,聰明、明智;D項,活躍。答案C()、飲水,戒之在得解析“已”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