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學感悟:第五篇: 教案授課時間: ___月___日 總課時:第___課時 教學目標:1.認識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元宵節(jié),了解元宵節(jié)的一些傳統活動。她進藏時,將中原的先進文化帶入西藏,藏民都很崇敬她,就以歌舞形式贊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其中一首。因其歷史悠久,發(fā)展成熟,被稱之為西藏的古典歌曲。廣泛流行于西藏各地?!緦W重難點】區(qū)分藏族舞蹈中的“堆謝”與“囊瑪” 【導學過程】師生問好、組織教學引入課堂:圖片師:同學們,觀察一下圖片,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有年輕的姑娘在跳舞......師:非常好。)1學生自評,師點評。她進藏時,將中原的先進文化帶入西藏,藏民都很崇敬她,就以歌舞形式贊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呃馬林吉》或《迎公主歌》,歌中把文成公主進藏時的盛況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熱情強烈的表現出來,展現了一個非常濃重而盛大的迎親場面。師:好,現在請大家一起把前面的四拍動作也加進來一起跳,預備,起12345672234567(邊跳邊數節(jié)奏,完整的跳四個八拍。組織學生安靜有序的坐好,示意學生保持安靜并讓學生注視老師的舉動。能力目標:能夠分辨出《正月十五那一天》的題材,說出藏舞蹈的特點。在“囊瑪”的音樂中,都有很具獨特性的囊瑪音調,下面我們一起來結合書本上的譜例,欣賞一下這首《阿瑪勒俄》,大家試著找一下,你們覺得哪里是最具代表性的囊瑪音調?好,欣賞完了這首《阿瑪勒俄》,大家暢所欲言一下,覺得哪里是囊瑪的典型音調呢?(提示學生:作為典型音調肯定是會多次重復出現的。西藏高原氣候的有那些重要特征?(學生):由于西藏處于高原地帶,所以有著復雜多樣的高原氣候,“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這是西藏高原氣候的重要特征,而這一特征也很明顯地反映在藏族舞蹈中,我們下面來欣賞一段藏族舞蹈《藏秘香格里拉》,藏族舞蹈與其他民族舞蹈相比,有哪些地方是最獨特的? 好,欣賞完了這段舞蹈,大家覺得藏族舞蹈有哪些獨特之處啊?(學生回答: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藏族的舞蹈總是有點彎腰駝背呢?其實,這就反映了西藏地區(qū)的高原氣候。由于藏族的歌舞音樂是源自民間,是在人們日常的生產勞動中為了自娛自樂而逐漸形成的,而不是像我們現在那些藝術舞蹈,加以人工的修飾和點綴,所以藏族的舞蹈就反映出了藏民族地區(qū)人們的生活,在復雜多樣的高原氣候下長年生活,為了適應這樣的低壓、缺氧的環(huán)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彎腰駝背的這種生活形態(tài),這就是藏族的舞蹈為什么會有彎腰駝背這個特征的原因了。)(學生答:略)最具囊瑪典型音調的就是這句旋律:re mi la do re。情感目標: 感受西藏音樂的風格,體會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愛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二、舞蹈形式導入:(8分鐘)師隨音樂跳起舞蹈來,右手拿遙控器控制投影視頻的切換,老師停止跳舞,學生注意力轉向到投影上的視頻中(遙控控制PPT1畫面轉換)(1分鐘),學生欣賞。)師:現在讓我們一起隨音樂舞動起來吧,(點擊播放PPT課件1舞蹈視頻)(再次播放視頻,師生隨音樂整齊的舞動起來。師:這是一首屬于“一段體”音樂結構的歌曲,整首歌曲共有9句歌詞,旋律分為了(引子、襯詞、間奏歌詞前半句、間奏歌詞后半句、襯詞、尾音)體驗引子部分的節(jié)奏。1了解兩種藏族民間樂器:扎木聶、藏族鈴鼓(PPT課件展示7樂器)【設計意圖】逐步分析歌曲的結構,并把每一段音樂及歌詞中加入一些表演元素,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及音樂風格。這幅圖片上描繪了藏族姑娘穿著亮麗的衣裳盡情跳舞的場景。公元13世紀(元朝),薩迦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有了圈套的發(fā)展。歌詞有民間創(chuàng)作和上層喇嘛創(chuàng)作兩類?!墩率迥且惶臁酚置栋qR林幾》、《請你聽一聽》。2.通過學習傳統節(jié)日,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同學們可以運用這些動作編排一些舞蹈,加入《走進西藏》這首歌曲進行展演。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在西藏多種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以歌為主,以舞為輔,演出人數不限,可多可少。堆謝是產生于雅魯藏布江上游(拉孜、薩迦、昂仁、薩嘎)一帶的民間舞蹈,又名“拉薩踢踏舞”,舞蹈動作文雅華麗,是西藏民間歌舞。聆聽《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瑪勒火》,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為《走進西藏》編排舞蹈。(把自己置身于盛大的迎親隊伍,共同載歌載舞。思考并回答問題:(點擊播放PPT課件5問題)(1)歌曲的情緒如何?(生:輕快活潑)(2)歌曲是屬于“降諧”還是“覺諧”?(生:“覺諧”)(3)歌曲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么?(生:對文成公主的贊美,它是一首史詩性的頌歌)唐太宗時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預備,起12345672234567(邊跳邊數節(jié)奏,速度由慢到快)。教學準備:鋼琴、PPT課件、鼓 教學過程: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