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疑是邁出了最積極,最具革命性的第一步。在原始共同體內,人們根據血族關系,相互依附成為一個整體,從而使共同體的社會結構,制度,成為“自然賦予的最高權力,個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動上始終是無條件服從的”③這種狀況,自然是由于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時,以血緣所決定的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系,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一切有血緣聯(lián)系的人,加上由群婚造成的一切有親屬關系的人的自然聯(lián)合,正好起到了“以群的聯(lián)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wèi)能力的不足”④的作用。這固然是由古代、中世紀均以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條件所決定,但在這期間社會關系的演進中,如何認識這一共同性或相似性,乃至揭露古代中世紀社會關系的深層剖面,值得進一步地探討。然而,將其古代和中世紀相比,二者之間的社會差別或特點就要小得多,以致使其有人懷疑,從古代到中世紀,是否經歷了一個由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演變?在中國,除有上述疑問之外,關于奴隸社會何時演變?yōu)榉饨ㄉ鐣膯栴},也由于這兩種社會形態(tài)的差別或特點不甚顯著,竟存著七八種答案之多。血族關系在原始社會組織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系列“以血族關系為基礎———————— ① 詳見拙作《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理論新探》,《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在原始社會后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生產的個體化和剩余產品的經?;?。本文試圖闡明,在古代和中世紀中廣泛存在的人身依附關系和等級制形態(tài),就是打上了階級關系烙印的血族關系的典型體現,從而使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具有某種共同性或相似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談到以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及個人本身的發(fā)展問題時,認為:“這種發(fā)展是非常緩慢的;各種不同的階段和利益從來沒有得到完全的克服,而只是屈從于獲得勝利的利益,并在許多世紀中和后者一起繼續(xù)存在下去。所以,“原始公社的生命力比氏族社會、希臘社會、羅馬社會以及其他社會,尤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命力要強得多”③。不過,舊氏族時代的道德影響,因襲的觀點和思想方式,還保存很久,只是逐漸才消亡下去”①?!磥淼穆?lián)合體將把后者的清醒同古代聯(lián)合體對共同的社會福利的關心結合起來,并且這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血族組織的回憶、傳統(tǒng)和象征,作為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附帶物”,掩蓋著古代國家的經濟目的——追求財富。共同體成員只有通過共同體這一生產前提,才能把自己當成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而“這些前提本身并不是勞動的產物,而是表現為勞動的自然的或神授的前提”③。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72頁。鑒于這不是本文主題,將留待日后詳論?!豆伯a黨宣言》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領主,陪臣、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guī)缀踉诿恳粋€階級內部又有各種獨特的等級。人的生理或智能上的差異,在現代人中可能不足以引起巨大的社會矛盾,但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初期,原始人共同體內部的任何一點社會震蕩,都可能將他們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進程打斷?!雹塾纱丝梢?,原始社會等級關系的產生,遠比階級關系的出現,要早得多,在資本主義時代以前,人類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等級社會。 ② 《左傳》昭公七年?!燃壍膭澐趾吐殑罩g具有某種聯(lián)系。原有的“天然尊長”的社會等級地位,跟現有的統(tǒng)治階級、剝削階級的地位相重疊,在這些貴族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階級關系是經濟學的范疇,而血族關系屬于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這兩者的結合,就構成了個人在等級制社會中的地位。國家又是“虛幻的共同體”,是以古代共同體、血族機關的面目出現的,打上了階級烙印的等級關系——各種等級制度,就必然成為國家制度的重要內容。資本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把一切都變成商品的基礎之上,是以“人已經不再是人的奴隸,而變成了物的奴隸”④為巨大代價的。24 / 24。不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發(fā)展高度的商品經濟,就是承認商品生產者是社會的主人。同時,發(fā)達的商品經濟也使國家拋棄了傳統(tǒng)的等級制度。 自然產生的血族關系只能在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中存在,由血族關系帶來的等級關系和等級制,也只能存在于自然經濟條件之下。 ② 《共產黨宣言》單行本(成仿吾譯),譯文與《全集》有所不同,所謂“一切牢固的、僵化的關系連同它們的古老可敬的觀念和見解”,系指在原始社會中產生的血族關系和在階級社會與之有關的一切社會關系及其意識形態(tài)。在另一方面,習慣于服從牢固的、僵化的血族關系的普通血族成員,也存在著“古老可敬的觀念和見解”②,暫時還意識不到自己處于被統(tǒng)治被剝削的地位,把賦予了階級內涵的社會等級,仍視作傳統(tǒng)的自然的血族等級關系來遵守。A托卡列夫等主編《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譯)第306頁。 ④ 保爾“老年人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盡管人們對摩爾根描述的血緣家庭的存在提出了種種疑問,但誰也不否認,在從雜交到一夫一妻制的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排除有血緣關系的母輩與子輩之間性關系的時間,并逐漸發(fā)展到按輩分來劃分通婚集團或通婚范圍。《左傳》中“王臣公、公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