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天支付給出讓方”。再如:翻譯“支付條款”時,譯者可能碰到“最高提成費”這樣的術語,這條術語不能盲目地套用漢英詞典上的詞語,譯者必須弄清其真正內(nèi)涵。最后一句,“受讓方不再承擔保密義務”,應使用 It shall no longer be responsible for....,結構,表示在法律不承擔責任的義務。這句話是在“合同的生效、終止”一章中出現(xiàn)的,由于譯者對這一條款的行文不了解,加之對主要意思也不大懂,所以把這一結構嚴謹?shù)臈l文翻譯成了“大白話”、此句應譯為:“Signed in ⅩⅩ this 13th day of May,1987 in duplicat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both texts being equally authentic”本句使用了兩個分詞短語,句中的“于八七年五月十三日在 ⅩⅩ簽訂”,譯成:“signed in ⅩⅩthis 13th day of May, 1987”,含有簽字的那一天并不一定是生效的日期,因為技術轉讓合同簽字后,還應向本國政府當局申請批準,以批準日期為本合同生效日期。(2)“雙方承擔風險”應譯為:“Both parties shall accept the risk”(3)“乙方承擔后果”譯為:“party B shall take the consequence”(4)“許可方承擔賠償費用”譯為:“l(fā)icensor shall respond in damages”(5)“承擔受讓方的賠償責任”譯為:“to honor licensee39。合同中的個條款間一般都有著普遍的制約關系,當某一條款受到其他條款制約時,英譯時一定要注意突出主要內(nèi)容,保持主要內(nèi)容的獨立性與完整性。請看下列三個仲裁條款:(1)“在執(zhí)行本合同中所發(fā)生的與本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通過友好協(xié)商解決。所以譯者在擱筆之前一定要逐段、逐句、逐詞仔細修改、潤色譯文,做到:詞義精確、結構嚴謹。s term of validity.(3)乙方保證本合同規(guī)定提供的一切專有技術和技術資料的合法所有者并有權向甲方轉讓,如果發(fā)生第三方指控侵權,由乙方負責與第三方交涉并承擔法律上和經(jīng)濟上的全部責任。此譯文中的take up sth with sb ,是指“口頭或書面向某人提出某事”,沒能確切地傳譯出原文的“由乙方負責與第三方交涉”。第四, he has the right to transfer them to party A 這句譯文不大象“行話”,況且句中的兩個代詞也應換成名詞,在英文合同文件中,出現(xiàn)過的名詞盡量不用代詞代替。在這個短語中,“合同”和“第二條”的關系是一種“歸屬”關系,介詞應用 to不能用 of,譯成: Article 2 to the contract.第三,“合同總價為 ...”譯成:The total contract price is... ,不象合同語氣,正確的譯文應是The total contract price shall be... 。(2)這一條中的“仲裁裁決”不能譯成 the arbitration ruling或 the arbitration adjudication,因為這里的“裁決”是指“由仲裁員作出的決定”應譯成 the arbitration award;“對 ...有約束力”使用 be binding on/upon結構,全句譯成 The arbitration award shall be final and binding on both parties。所以這句中的“屬于”一詞是很關鍵的,有人譯成: belong to,也有人選擇 possess,還有人用 own。除仔細推敲詞義外,還應認真地分析原文的結構以及各種成分之間的制約關系,英譯時,譯者必須吃透原句含義,對句子本身的內(nèi)部結構、句間的邏輯關系要反復加以分析,如有必要,可打散原文結構,按英文習慣,重新調(diào)整,使譯文具有可讀性。以“遵守”一詞為例,詞典上有observe, obey, abide by, ply with,但這幾個詞并不都是同義詞,在不同上下文和不同的條文中就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請看下列句子:(1)“全體人員應遵守項目所在國的法律和法令,尊重當?shù)仫L俗習慣”,在這一條款中執(zhí)行者是人,表示人對法律的遵守,動詞應選用abide by,譯成:“All the personnel shall abide by the laws and decrees in the projecthost country and respect the loc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2)“雙方的一切活動都應遵守項目所在國的法律、法令和有關條例規(guī)定”,這一條款中的主語是“活動”,英譯時謂語動詞應選擇“ply with”,不能用“abide by, obey”或“observe,”,故譯成:“All the activities of both parties shall ply with the provision of laws, decrees and pertinent regulations in the projecthost country”。一方面有利于選擇詞義,比如:合同文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句話“具有同等效力”譯成:“to have the same effect”就欠妥,“effect”是指“效果、效應”,而合同文件中的“具有同等效力”,是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應譯成:“to be equally authentic”。例如:在專有技術許可證協(xié)議中“保密條款”是不可忽視的,一方購買另一方的技術,就要承擔該項技術的保密義務,保密條款一般指受讓方為許可方的技術保密,但又不僅止于此,如果許可方許可受讓方獨家在某一地域生產(chǎn)某種產(chǎn)品,則許可方自己在該地域內(nèi)也負有不將該項技術透漏給第三方的義務。為了排斥歧義的產(chǎn)生,合同中有些詞語的翻譯必須保持一種譯文,特別是一些重要的詞語都有嚴格的法律涵義,絕對不可信手拈來。因此,如何起草和翻譯好技術轉讓合同也就成了當前從事涉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