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志摩在詩歌中也大量采用花意象比擬女性?!保ā端撬恕罚俸希骸拔易蛞谷胗墓?,聽子規(guī)在百合叢中泣血?;ǖ念伾哂胸S富的文化內(nèi)涵。盡管詩人用如此狂放的筆調(diào)寫出自己對戀人狂熱的占有欲,但并不是帶著玩弄目的的游戲之筆,其根本目的是書寫狂熱的愛情,是以真愛作底子。在徐志摩詩歌中,寫得更多的是色彩清雅的花的意象。蓮花在中國有著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宋人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這樣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保ā渡硴P娜拉》)以水蓮花怯風而搖曳的姿態(tài)比喻一個日本女子溫柔嬌羞的一剎那低頭。”(《罪與罰》)以一雙并蒂白蓮比喻一對純潔的姐妹。這類意象作為文化載體符號所彰顯的精神氣質(zhì)褪去了人們關(guān)于花與性的聯(lián)想,造成了一種審美上的間離效果,以喚起讀者遠距離欣賞的靜觀所產(chǎn)生的崇高感。徐志摩不僅用蓮花也用“百合”“玉蘭”等色彩清雅的花意象來比擬女性,或者對女性形象起烘托作用。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對女性的精神層面的景仰和由衷的呵護。百合清麗脫俗的明媚秀色讓詩人自慚形穢為“粗丑的頑石”“臃腫的凡庸”;百合的秀麗激起詩人的情感是作為如天神似的崇高保護欲。三、政治理想的寄寓“星、月、光”是徐志摩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另一組意象。徐志摩雖然是一個詩人,但是他的政治意識非常強烈。徐志摩的一部分詩歌,是穿著戀愛外衣的政治詩?!@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詩中的“明星”自有他的象征意義。詩的最后,詩人用充滿自信的筆調(diào)寫道:這回你看,在這決心舍命的瞬息,迷霧已經(jīng)讓路,讓給不變的天光,一彎青玉似的明月在云隙里探望,??更有那高峰,你那最想往的高峰,也已涌現(xiàn)在當前,蓮苞似的玲瓏,在藍天里,在月華中,濃艷、崇高——朝山人,這意象便是你跋涉的酬勞!詩中“迷霧”讓路給“天光”,“明月”出現(xiàn),隱含著徐志摩對光明終會到來的信心。徐志摩之所以對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不滿甚至絕望的情緒,一方面源于他個性自由的失落,另一方面源于他政治理想的破滅。是的,他與陸小曼愛情追求的是是非非;為了生計南來北往的勞作奔波;新月社內(nèi)部的人際紛爭??這一切怎能使他單純友愛的心靈經(jīng)受得起。徐志摩一顆充滿希望的心被殘酷的現(xiàn)實、黑暗的社會擊得粉碎。這也體現(xiàn)了他思想中消極的一面?!鞍自拼┞又缈眨笙蓫u上的白燕”(《東眺》),“云”的飛動給徐志摩無窮的遐想,他多么希望自己像“云”一樣也能飛。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quán)威,做人的交代。結(jié) 束 語在古今中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詩人徐志摩,其詩歌含蘊豐富的意象世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獨特之點。徐志摩留給世人的詩歌,是用愛與生命吟唱出的人生樂曲。徐志摩的詩歌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意境優(yōu)美,雖然是聞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張,但是徐志摩卻在部分方面是最好的踐行者。詩人對于意象的運用過分推崇,因為詩歌句子一般很短,所以“言不盡意”,用語言也很難表達詩人心中之意,而運用意象可以通過比喻、寓示來表達詩人的意思和感情。通常來說,詩人選擇的意象是大自然中的具體事物,有些時候,詩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寫的生活場景、所詠嘆的社會事物也都是意象,也都可以通過這些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墳墓是一個象征著死亡的名詞,按照專業(yè)的意象分析來說,墳墓是一種關(guān)涉生命和死亡的終極意象,有句話是說“不知死,焉知生?只有死才能反照出生。徐志摩的詩歌總數(shù)達到200多首,其中涉及到“星、月、光”意象的達到四分之一之多,我們都知道徐志摩特別崇拜星、月、光,我們從他所屬的新月社這一名號也可以看得出來,“星、月、光”意象對應著徐志摩有關(guān)人生、社會以及藝術(shù)的觀點,分析研究“星、月、光”意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徐志摩對待人生、社會以及藝術(shù)的態(tài)度,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徐志摩這個人。二徐志摩在致凌淑華的信中說:“我的想象總脫不了兩樣貨色,一是夢,一是墳墓,似乎不大健康,更不是吉利,我這常在黑地里構(gòu)造意境,其實是太晦色了??”②在徐志摩的詩歌中,有許多墳墓的意象,對于平常人來說,墳墓沒有任何美感,甚至讓人排斥,那么徐志摩為什么寫了許多這種關(guān)涉著死亡的意象呢?我們總的來看徐志摩的詩歌,其中涉及到“墳墓”意象的就有上百篇,其中以“墳墓”為核心意象的篇什數(shù)目也不少,其中有:《為誰》、《問誰》、《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去吧》、《一星弱火》、《為要尋一個明星》、《殘詩》、《卡爾佛里》、《灰色的人生》、《毒藥》、《半夜深巷琵琶》、《再不見雷峰》、《蘇蘇》、《殘春》、《一塊晦色的路碑》、《哀曼殊斐兒》、《殘破》等,對徐志摩詩中的“墳墓”意象的理解,我們可以借助于魯迅對墳的描述,“不知死,焉知生,如果一個人沒有對死亡深刻的認識,他也不會對生命有很深刻的理解,同樣,如果一個人對生命沒有深切的感知,也不會對死亡有任何體會。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白楊樹和喬木都是種植在墳墓旁用來識別墳墓的,是典型的墓樹,而且詩中的青草、蛺蝶、墓碑等也都是和死亡相關(guān)聯(lián)的名詞,詩中說明沒有青草,沒有墓碑,沒有蛺蝶,也沒有過客,只有荒野中的一座墓碑,② 徐志摩:《志摩的信》【M】,虞坤林,編。《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眾多名詩中的一首,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全詩描寫了一幅流動的美好的圖畫,抒發(fā)了一種凄美委婉的離恨別緒,詩歌帶著淡淡的哀愁,透著絲絲的惆悵,情感真摯,形象的表達了對母校的愛,通過多種意象的運用,情和景完美的結(jié)合。在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中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一定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他自幼酷愛“星、月、光”意象,對“星、月、光”的崇拜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通過對徐志摩詩歌中“星、月、光”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徐志摩對人生、對政治、對藝術(shù)的觀點態(tài)度。??”這首詩完美的體現(xiàn)了徐志摩對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掌握,其中音樂美是最突出的,表現(xiàn)了徐志摩的藝術(shù)觀?!边@首小詩中的“雪花”意象具有了所有真實世界中雪花的特征,輕靈、柔美、短暫,詩人對它填充了自己的思想,詩人把自己比作是雪花,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停地飛揚、飛揚、飛揚,永不倦怠。聞一多是一位愛國詩人,而且?guī)缀跏俏ㄒ坏囊晃患兇獾膼蹏髁x詩人,他的詩歌意象也都是與他的愛國主義特色相呼應的,綜上所述,即使同是新月派的領(lǐng)軍人物,他們的詩歌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尤其對詩歌意象的運用格局特色。蘇軾人物傳論有其獨特的歷史觀、政治觀和價值觀,他強調(diào)“勢”在歷史事件中的重要性,尚縱橫,崇王道,重霸術(shù)。關(guān)鍵詞:蘇軾 人物傳論 勢 縱橫 人格追求The Su Shi person spreads the thought content of theoryYanshaopeng Drected by Liuzhenying LecturerAbstractThe Su Shi person spread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y to generalize to 4:One is the person chosen to mostly have great history influence。Four is longer than to discuss politics, military and Su Shi person spreads a theory to contain its special history view, political view and value, he emphasizes “power”39。這些文章多從古人史實生發(fā)開去,立意新穎,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往往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合情合理,表現(xiàn)了作者獨創(chuàng)的思維能力,應該說是蘇軾議論散文中的優(yōu)秀之作。選什么樣的歷史人物來生發(fā)議論呢?從蘇軾的人物傳論來看,他選的人物多是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參與過重大歷史事件的人,如周武王興師伐紂,開創(chuàng)西周;周平王遷都洛陽,興建東周;商鞅變法圖強,富國強兵;范增輔佐項羽,楚漢相爭;張良輔佐劉邦,一統(tǒng)天下。 借古人之事以議論當世之過蘇軾歷來主張文章務實而不務虛,他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說:“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如果借古人之事以言當世之過,言在彼而意在此,則是一種比較穩(wěn)妥的辦法,蘇軾的人物傳論就采用了這種辦法。最可怕的是北宋朝廷除少數(shù)正直的大臣外,大都自欺欺人,仍然貪戀歌舞升平的生活。可嘆的是,北宋統(tǒng)治集團雖有良臣忠告卻無動于衷,不思振作,到后來二帝被俘,倉皇南逃。后人對他評論甚多,但多是站在同情賈誼、指責漢文帝的角度,如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賈生》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蘇軾認為“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边@個論調(diào)可以說是很出人意料之外的。此論出人意料,細細想來,卻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嘆服蘇軾的卓見。至如子胥,吳之宗臣,與國存亡者也,去將安往哉?”本文辛辣地諷刺了揚雄吹毛求疵的“兒童之見”,指出君臣親厚以死相報,君臣不合,可不置一詞而去。閹尹之禍,史多有例。而以平易為政,上下相通,雖有奸臣,不能乘隙離間。指出:“增之去,當以羽殺卿子冠軍時也。范增“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則是善策。 歷史觀 強調(diào)“勢”在歷史事件中的重要性蘇軾論史,喜言“勢”,如其論封建,則引柳子語云:“封建非圣人意,勢也”,且以此語貫通全篇。蘇軾又喜言“時”,《封建論》云:“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而言“時”者,重在特定歷史情境之時間感,以強調(diào)其緊迫性與即時性。故其甚為推崇漢高:“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識天下之勢者,無如高帝”(《漢高帝論》),而制度之設,亦應因時勢之變而有興廢?!墩y(tǒng)論》乃為駁斥章望之之論而作,而其又與歐陽修論正統(tǒng)多有異議?!鄙w歐氏首倡正統(tǒng)之說,以為“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統(tǒng)也”,而章子以為“永叔以正統(tǒng)之論肇于春秋之季,故引公羊大居正、大一統(tǒng)之文為據(jù)?!薄疤煜掠芯翘煜轮病煜聼o君,篡君出而制天下……故篡君者,亦當時之正而已。而蘇軾表面上崇尚王道,實際上卻極重霸術(shù),也可說更重視政治的實效。秦策三》秦客卿造訪穰侯時語:”圣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此君之大時也”。然此種縱橫,實乃其縱橫捭闔之氣,而非一家之縱橫家數(shù)也。然君子之所為,義利常兼,而小人反是”一語?!倍K軾實欲合心術(shù)之仁義與實效之功利二者為一矣。此英雄豪杰所以自絕于門外,以為立功建業(yè)別是法門。而仁義利害之別,于君主之統(tǒng)治術(shù)中即表現(xiàn)為王霸之辨。其論仁義功利合一,乃專言王者有誠懇之仁義之心而自然天下歸服。而《諸葛亮論》一篇亦可與此相互證明。因此可以證明蘇軾之王霸觀,實以為仁義、詐術(shù)乃王、霸分有之,王者不宜為詐術(shù),而霸者亦不可行王道也。至于《論養(yǎng)士》一文,則于滿紙詭譎之后僅有區(qū)區(qū)一語言及“先王之政”,亦可見其心中輕重。得民心者,得天下。蘇軾其實并未否定武王解民于倒懸之功績,故仍以“盛德所在”視湯武吊伐之舉。至于桑弘羊,重農(nóng)抑商,推行鹽鐵酒類國家專賣政策,通過鹽鐵酒類的壟斷,阻礙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重了農(nóng)民的負擔,形成了國富民窮。蘇軾為民請命,不計得失。蘇軾與兩任宰相的矛盾并非個人恩怨,而是為了百姓的利益?!比欢倜芤皇?,秦始皇致亂之道,就在用趙高、李斯和商鞅變法?!鼻囟蓝觯渲泻苤匾脑蚓褪乔厥蓟收`用了人才。蘇軾認為,君主要駕馭將帥,必須懂得為將者的心理:“敵國愈強,而寇賊愈堅,則將帥之權(quán)愈重。但這樣一來,國家就受害了。在統(tǒng)治者方面,要廣納人才,同時也要深諳御才之術(shù),要知人善任、任人不疑。在《論魯隱公》中,蘇軾滿懷同情而又無比心痛地寫道:蘇子曰:盜以兵擬人,人必殺之。隱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蘇軾在《留侯論》這篇著名的人物傳論散文中,把 “忍”字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開筆便鄭重地指出: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緊接著,蘇軾在文章中引經(jīng)據(jù)典,反復論證:“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成大事”的道理。誠然,蘇軾在這里更看重“節(jié)”和“氣”在成大事中的重大作用。他在《伊尹論》說: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狹天下’,即以天下為狹,蓋言其胸懷之大,裝著天下之‘全’?!币烈阅軓U太甲,而“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僣;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專”,就在于伊尹“視天下渺然不足以動其心”,“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伊尹論》)。對此,蘇軾是持明顯的反對態(tài)度的。至于桑弘羊都莦之才,穿窬之智,無足言者,而遷稱之為:‘不加賦而上用足?!蒙眺?、桑弘羊之術(shù),破國亡宗者是也。其目的是以反對歷史上的變法人物來非難王安石變法,非難重商行為。殊不知國富才能民強,宋朝是經(jīng)濟發(fā)達,但是朝廷羸弱的時代,蘇軾對國家經(jīng)濟疏于重視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們不能苛求于古人。這反映了蘇軾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觀念。蘇軾受時代政治思潮的影響,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觀念和重文輕武思想。在韓柳的散文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人物傳記散文,如《朽者王承福傳》、《種樹郭秦駝傳》、《梓人傳》和《捕蛇者說》等。北宋前期文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一些議論時人的議論散文,成就最突出的是北宋文壇主將歐陽修。且看《論狄青》一文的開篇:“臣聞人臣之能盡忠者,不敢避難言之事,人主之善馭下者,常欲聞難言之言,然后下無隱情?!边@樣一席話,皇帝不必深思就能知作者用意。歐陽修是蘇軾的恩師,這些文章對蘇軾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蘇軾人物傳論產(chǎn)生的主觀原因唐人的影響和師長們的影響?!庇纱丝磥恚K軾從小就養(yǎng)成了研究古今成敗的興趣和愛好,而人的興趣和愛好往往能影響人的一生,這便是他的人物傳論產(chǎn)生的根源。當時的蘇軾。但他性格豁達,始終不忘君國,為文更趨成熟,削“剛銳之氣”為“堅忍不拔”之心”,實踐了自己的人生觀念。蘇軾人物傳論的思想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歷史觀、政治觀和價值觀上。蘇軾人物傳論的產(chǎn)生深受唐宋文壇散文的影響,尤其是深受唐宋八大家其他七大家的影響,另外,蘇軾人物傳論的思想也深受時代政治思潮的影響,總而言之,蘇軾所處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蘇軾的人物傳論的特色。最后還要感謝我的同學和朋友對我的關(guān)心和幫助。意象是客觀物象與詩人主觀情思融合的產(chǎn)物。大體說來,六朝盛唐詩歌意象中的“意”和“象”大體是均衡的,景物的形貌、色澤和時空狀態(tài)是真實的、客觀的,沒有被主體的情感意志所改變。盛唐詩歌不再像六朝詩歌那樣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但仍然是真實地摹寫物象,意象中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還是處于平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