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子形象解讀王爾德信奉的紈绔主義 《呼嘯山莊》愛情悲劇根源分析 從《美國的悲劇》解析美國夢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從美國汽車看美國文化 以姚木蘭和斯嘉麗為例看東西方女性意識差異 析《遠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長歷程 用隱喻理論分析英漢商標的語言特色 試論《圍城》中四字成語的英譯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喬丹?貝克的人物分析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論人性與獸性 交際教學法在中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中的罪犯形象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中英社交禁忌習俗異同之比較分析 對《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 論《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 任務型教學在初中英語的實施情況研究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口語教學 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 淺談漢語成語的英譯 英語國家姓氏文化研究解析《老人與?!分械纳L醽喐缧蜗簖嫷略姼琛对诘罔F站里》的意象分析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英語廣告中仿擬的關聯(lián)分析偵探小說的發(fā)展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態(tài)女權(quán)主義視角解讀《勸導》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斷從隱喻視角解析《黃墻紙》的瘋癲意象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重要性用陌生化理論闡述《紅色手推車》的悲劇色彩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價值觀不同論小說《看不見的人》中的象征主義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從《卡斯特橋市長》看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論色彩試論用英語電影進行英語文化教學高中英語詞匯課堂教學策略男女二元等級對立的顛覆--《奧蘭多》之女性主義解讀論《簡愛》中話語的人際意義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05 從動態(tài)對等角度論英語俚語的翻譯目的論視角下公益廣告的翻譯《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飾所反映的女性意識中西方傳統(tǒng)習俗的對比研究——出生禮,婚禮,葬禮《海的女兒》中安徒生的悲劇情結(jié)分析從時代背景看《唐璜》中個人主義到人道主義的升華從目的論角度討論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美國品牌中國本土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113 淺談進口商品商標的翻譯探究中學生厭倦學習英語文化意識與語言教學《德伯家的苔絲》中亞雷形象分析從語域和博客語篇角度解讀博客傳播論身勢語的跨文化交際應用淺談英漢文化差異對稱呼語的影響《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義分析永不凋落的玫瑰—從女性主義分析《紅字》中的海斯特“同一性危機”——淺析漢娜的悲劇人生交際教學法在當前高中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實效性124電影《死亡詩社》中的教育意義論有效開展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策略從莎翁作品透視伊麗莎白時期女性社會地位商務英語新詞構(gòu)詞研究俠客精神和騎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異—《七俠五義》和《亞瑟王之死》之比較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從《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視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意象手法在《永別了,武器》中的使用《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運的對比分析英語禁忌語的語用研究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漢語習語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漢英翻譯中的中式英語的成因及對策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跨文化交際中的體態(tài)語淺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從《百舌鳥之死》探析美國種族沖突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國社會——基于對《格列佛游記》和《魯濱遜漂流記》的比較 143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現(xiàn)狀分析--以xx學校初一學生為例 145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習語的翻譯從中西文化差異看英漢數(shù)字翻譯《收藏家》中空間與人物心理關系的解讀商務英語評論中的態(tài)度意義分析淺析《飄》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動物習語中文化意象的比較與翻譯151 中英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152 從餐桌禮儀看中西文化差異153 《喜福會》中的中美文化沖突154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55 論《傲慢與偏見》中的愛情觀和婚姻觀156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157 從飲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異158 初中學生聽力理解障礙簡析及應對策略159 《我,機器人》中蘇珊?卡爾文的女性角色分析160 全身反應教學法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運用161 淺析情景教學法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162 從個人英雄主義角度解讀《肖申克的救贖》163 從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看中西文化差異164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浪漫主義情節(jié)分析165 論《苔絲》中女性意識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166 英語名的取名藝術(shù)167 語境對法律英語翻譯的影響168 淺析王爾德《快樂王子》中基督教救贖的表現(xiàn)形式169 論“美國夢”對美國文學的影響170 論《等待戈多》中的等待171 《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與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關系172 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外貿(mào)函電翻譯173 美劇網(wǎng)絡字幕翻譯研究174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175 傳統(tǒng)道德與時代新意識之戰(zhàn)―論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的婚戀觀 176 中西方飲食文化對比177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78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179 美劇《欲望都市》中女性語言的語用分析180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分析181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語言帝國主義182 從構(gòu)式視野下對英語圖式習語的解讀183 公示語英譯錯誤分析184 淺談《紅樓夢》詩詞的文化意象翻譯185 商務信函中模糊語的使用研究186 透過《傲慢與偏見》看現(xiàn)代社會愛情觀18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188 從《遠離塵囂》看托馬斯哈代的生態(tài)自然觀189 分析商務談判中的模糊語190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論思想191 《推銷員之死》的文化解讀192 從英漢“狗”的習語看中西方文化差異19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194 從電影《七宗罪》看‘七宗罪’與基督教傳統(tǒng)的關系195 高中英語寫作前口語活動設計與實施建議196 論《傲骨賢妻》字幕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策略197 中西方禮貌用語對比分析198 心靈的掙扎:淺析??思{短篇小說《燒馬棚》中薩蒂的困境 199 從貧窮到墮落——解讀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奮斗歷程200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第四篇:全球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對比全球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對比全球化時代的中西文化及其傳播一、全球化問題的兩種認識在全球化問題上始終存在兩種主要認識和態(tài)度。我們借用湯林森給出的這一框架介紹湯林森和薩伊德兩位學者關于這個問題的針鋒相對的爭論。薩義德:在媒介和帝國主義的關系問題關鍵在于帝國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對現(xiàn)代媒介是否擁有同樣的控制權(quán), 以及帝國主義國家是否有意識、有預謀地利用媒介來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在他看來, “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懷疑的概念, 包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都充滿了矛盾。因此, 他誠摯地呼吁文化上的“國際主義”。(3)、作為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話語湯林森主要反駁了一種功能論的說法:即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先鋒, 其目的是通過文化層面的“同質(zhì)化”, 進而在全球范圍內(nèi)推行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體系。他認為,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 從一開始就是以文化的擴張為條件的。所以他強調(diào)“對位閱讀法”: 即不局限于作品的表層含義, 而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他指出, 20世紀60年代以來, 帝國主義已經(jīng)被“全球化”所取代。正是薩義德和湯林森的差異所在: 湯林森以解釋學為理據(jù), 更多地強調(diào)文化交往中的平等關系, 而薩義德受葛蘭西和??吕碚摰挠绊? 更多地關注文化交往中帝國主義霸權(quán)的隱秘運作方式。代表人物愛德華?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對之作過明確界定:東方主義“不是表達了對一個與自己顯然不同的(或新異的、替代性的)世界進行理解——在某些情況下是控制、操縱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圖”。西方電影關于功夫、倫理、俠客、中醫(yī)、玄學、暴力美學等正是“東方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華人好萊塢電影的“自我東方化”的色彩。“沉默的他者”不再沉默,轉(zhuǎn)向迎合而不是挑戰(zhàn)或推翻西方人固有的想法。西方需要這些典型來強調(diào)他們的中心位置,將東方邊緣化,并且使他們將東方的一切活動合理化。007電影一向以其敏感的時代觸覺見稱。進一步考量,由于中國的龐大票房,電影不得不對林慧這個角色有一番斟酌。四、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存在的辯護不開放不足以成文化——關于全球化中媒體保護與媒體開放政策(1)限制性保護與扶植性保護限制性保護:對文化產(chǎn)品的引入和展示進行控制;通過限制進口對國內(nèi)產(chǎn)業(yè)進行鼓勵和扶持的策略;關稅和限額是限制性保護的常見形式;扶植性保護:意在推動國內(nèi)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增強同國外競爭的實力。典型:中國,加拿大,西歐文化帝國主義是其代表理論,與強媒體效果模式相對應(3)媒體開放政策的根源自由貿(mào)易政策是對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nèi)資源分配有效性信念的一種體現(xiàn)。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擴張、技術(shù)進步以及民主制度和市場經(jīng)濟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勝利加速全球化的過程。媒體保護主義的另一個假設認為,開放的文化政策會導致外國媒體一統(tǒng)天下。因此判斷是否應該接受一個文化習慣,不該以其來源為標準,而是應該考慮這種習慣是否符合民眾的需要,大陸和香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全球文化就是被西方文化統(tǒng)治的文化,本土文化有被同化的危險,文化全球化實際上就是本土文化的西方化;另一種觀點認為,全球化無疑代表著一種重要的趨勢,但是全球化并不能脫離本土化,全球化與本土化是都是相對的,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Robertson提出“球土化(globcalization)”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很好的概括和體現(xiàn)個中兩者的相對性和辯證關系。(3)、木蘭傳說的迪斯尼化和美國化(4)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普適化孝道與雙向的愛。走折中路線,表達適度的女性主義與個人主義。原文化存在的形式會影響文化轉(zhuǎn)移的方式和幅度;文化成品采用的形式也會影響到改編的范圍;媒介的風格和類型也會對文化轉(zhuǎn)移產(chǎn)生重要影響。文化轉(zhuǎn)移與文化邊界的跨越:文化轉(zhuǎn)移不是兩個不同文化的物理混合,而是一個化學反應的過程,反應之后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文化的邊界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只是將不斷受到?jīng)_擊、改寫以至再肯定。對于這種“遲到”現(xiàn)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吃了嗎?”這是中國人在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就可以了。在中國,戀愛雙方的選擇,很多時候長輩會從中摻和,會考慮對方各個方面的條件。西方的婚禮的主色調(diào)是白色。中國人不喜歡說4,覺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歡13。在西方“我愛你”是可以很輕易的表達出來的。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與之相比,西餐中的菜名要簡單得多,往往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