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武力,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儘管許多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改變了,但是事實上中國的主要精神從來沒有什麼核心的改變。在可能安排的範圍內(nèi),以下寫作將包括對費約翰進行通信或面對面的實際訪談,訪談內(nèi)容主要包括他的家庭背景 、成長環(huán)境、求學歷程等背景,以及他對於中國學的研究經(jīng)歷、參加研究中國學的主要動機、曾經(jīng)受過什麼事件或形勢的影響,並通過他對澳洲中國學發(fā)展的趨勢來界定他自己的位置等,從而有助於理解他如何達《成對於「中國」的論述。 本篇以下的研究架構根據(jù)費約翰的作品旨趣,由兩個方面同時進行,一方面是處理澳洲的華人,從他們對於「白澳政策」的反抗,看出澳洲華人對於中國民族情感的移情;另一方面是針對清末民初的中國知識分子,從他們對帝國主義的抵抗,找到中國民族主義的能動性。不同世紀的西方作家對於中國的想像經(jīng)常有所差異,除了受到科技發(fā)展的影響之外,各個時代的的時代精神與政治強權,也傾向於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建構中國的知識與想像。值得探討的是,在這樣一個知識界努力喚醒中國的敘事下,費約翰是否假定被喚醒的,是原來就已經(jīng)存在的中國,還是一個因應當下政治需要所建構的中國?喚醒中國的主體最終是來自西方,或是中國知識界自己?在費約翰的文本中,有沒有既有的歐洲中心的觀點,或是一種從東方歷史文化傳承中汲取的觀點,或是有一種特殊的出自澳洲華裔的「南方」觀點呢?(三)民族主義與個人主義在國民黨建構整個民族的過程中,對於民族統(tǒng)一的要求,總是優(yōu)先於個人的自主性。當澳大利亞在1901終於脫離帝國,建立一個獨立的澳大利亞聯(lián)邦時,華人對於民族主義的特別情感,也體現(xiàn)在他們?yōu)榘闹蘼?lián)邦的誕生而歡呼。在這方面,費約翰對於中國人的主體性似乎尤其關注,不論是在澳洲的華裔中國人,或是在中國大陸的知識份子與革命黨人,這樣的主體意識相互穿透影響,時而個體,時而集體,也引發(fā)費約翰對於中國人主體性的關注,不但關注集體的主體性有無獲得喚醒,也關切個別中國人的主體性能否獲得保障。1949年標示著國民黨的失敗,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對於國民黨而言,這些分裂勢力主要來自於清末士紳的舊勢力、地方精英的權力以及各省軍閥的蟠踞。知識分子提倡的白話文運動、新式小說、民主與科學的呼籲等,顯現(xiàn)出中國的西化運動正在進行。二十世紀初期,西方論者似乎普遍相信,儘管中國的過去是那樣的光榮,但是就目前的衰弱情勢來看,中國的現(xiàn)況根本不值得西方尊重。(二) 在中國的中國人從十五到十七世紀,由於地理大發(fā)現(xiàn),歐洲洋溢著冒險精神,以及傳教的熱情,西方開始來到中國進行探索與傳教。 可參考Andrew Markus, Fear and Hatred: Purifying Australia and California 18501901, ., 1979,H and I?!栋闹奘贰罚瑥?zhí)?,?2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854年在澳洲的本迪戈( )金礦區(qū)甚至還發(fā)生種族暴動的反華情緒。 事實上,這樣的排華傳統(tǒng)是延續(xù)於西方普遍的偏見──亞洲各國是「黃禍」 關於黃禍的由來,可參考自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香港:三聯(lián)書局,1991。在澳洲霍華德總理任職期間(200? ─200? ),更由於參與反恐與支持對伊戰(zhàn)爭,讓澳大利亞在英美獲得了史無前例的聲譽。二、研究背景根據(jù)費約翰的研究旨趣,本篇論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主要介紹十九、二十世紀初期的澳洲華人,他們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以及在當時境遇之下,澳洲華人對抗種族歧視,追求平等、正義的行動。澳洲華人有些上書中國政府,有些在海外秘密結(jié)社,有些加入國民黨,想改善中國政府的窘境,他們認為一旦中國政府獲得改善,他們在海外的地位就能獲得改善。自從1851年澳大利亞「新金山」的出現(xiàn),吸引了廣大的中國人前往發(fā)展。近代的中國學研究,在許多亞太國家都造成迴響,不同的國家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對於「中國是什麼」也有各自不同的解釋。隨著中國近幾十年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政治上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崛起似乎為許多國家?guī)硌芯恐袊膭訖C。在這樣的處境下,當澳大利亞中國學逐漸開始發(fā)展時,目前中國學的發(fā)展方向究竟為何?澳大利亞究竟是如何來看待中國?本篇主要以費約翰(John Fitzgerald)的觀點,作為理解澳洲中國學視野的起點。 當這些事件發(fā)生時,澳洲華人轉(zhuǎn)而想求助一個強大的中國政府,卻無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