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然,我們會爭論說我們認識這些表情是因為我們的照片,電視,電影,媒介上都是這些信息所以我們學會了這種認知。 另外,Ekman還對表情的認知進行了測試,因為不同文化和語言會讓人們對不同的詞語情景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人們可能對表情的描述與認知也不同。 最近的相關研究也有將輕蔑算作一個基本表情加入到基本表情意涵中的。茲莫爾(Ben Zimmer) 說“我不能確定emoji是否真能將其視作一種完善的語言。作為一個專業(yè)與語言學密切相關的學生,這不禁讓我思考,Emoji有著與其他交流系統(tǒng)和實際語言相同的特征嗎?它們又是怎樣幫助我們去表達僅憑文字不能表達出來的信息的呢?emoji在文本中的一般作用是補充信息或者增強文本趣味性。這是語言運用的關鍵:自然語言從來都不是只包括“說話”這一種。然而,Emoji也不是一味地只被當作裝飾品。自然語言的語法能根據(jù)不同特性來分析一個句子的結構。當emoji單獨存在時,它們主要是由與語意相關的簡單規(guī)則所約束,缺少這些更復雜的規(guī)則。我們可能認為它們只是視覺上的列表:“這些都是與慶祝和生日相關的表情符號。在用于最簡潔的信息時,emoji對于豐富和拓展當代數(shù)字交流互動,表現(xiàn)幽默感,表達愛慕、憂傷等情緒還是很有用的。The New York Times,2014/07/27版,題為《表情符號贏得文字大戰(zhàn)》5. 網(wǎng)絡—果粉查詢“emoji表情的前世今生和正確使用方法”6. Jack, R. E., Garrod, O. G., Yu, H., Caldara, R., amp。然而,和我們已經(jīng)使用了幾千年的自然書面語言和視覺語言相比,它們在豐富程度和復雜性上還是顯得太過單薄。所以,僅以我個人的觀點,Emoji還不足以成為一門新語言,也就是說它并不是語言還只是語言符號,現(xiàn)有的表情符號旺旺局限過大,不足以反映多樣化的表情,更何況,某些表情符號在不同人的眼中還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含義。但是僅用emoji組成的句子的句序并沒有內部結構;即使重新安排順序,它仍然能傳達同樣的意思。另外,語法和語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也能解釋為什么霍布斯了打卡爾文(主動句)和卡爾文被霍布斯打了(被動句)兩者的語法結構(語序)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要構成屬于它們自己的語言,還需要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語法。正因為如此,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多模式”的。在講話時,我們的手勢普遍能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的重要信息,或者能幫助闡明所要表達的觀點。任何的符號系統(tǒng)被用于交流時,都可以發(fā)展出‘方言’ 。當然,我們人類生活中不僅僅用到這5個基本表情,其他的表情還有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這些表情來交往,獲取信息。 為了測試這個猜想,他用了強迫選擇(forcedchoice)的方式讓人們將給定的照片分別歸類到固定數(shù)量的類別中,他還用了上面測試新幾內亞人的小情景的方式將類別更清晰的展示。所以根本沒有機會學會我們所說的那些媒介上的表情。此外,達爾文 (1872)年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我們表情有很明顯的生物性起源,正因為這樣,我們的表情可以被各種不同區(qū)域,文化的人群所認知,而不會有什么差異。鼓掌這種符號表情就不一樣了,它不但能表達一種積極的鼓勵,還能表達諷刺“真棒!”而到底是鼓勵還是諷刺完全取決于情境線索,這就出現(xiàn)了巨大的歧化,而且歧化的方向完全不固定。其次,符號表情極大限度的削減了面孔表情的外部特征和情境線索。不論是表情、符號、文字、詞匯還是聲音,信息在傳輸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失真”。對那些“經(jīng)典”的表情,每個網(wǎng)友的理解一致嗎?對于一些表情,大家可能會有相同的理解,這或許來源于符號表情與我們認知到的真實面孔表情的高相似性,或許是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但對有一些表情的理解可能就“見仁見智”了。在國內的一則來自搜狐新聞熱點——《中國網(wǎng)民表情報告——你為什么喜歡發(fā)表情?》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2015年4月,騰訊發(fā)布了通過統(tǒng)計的《中國網(wǎng)民表情報告》。發(fā)送一個簡單的笑臉,有時也是告知對方: 我已經(jīng)收到你的信息,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回復你。所以說,宏觀角度可以說跨文化,細化分析就不能武斷地這么說了。比如按照Ekman觀點,同一張笑容照片,西方人和東方人能夠判斷出開心情緒。這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