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 重親代 c + 圖 23 4 輕、重標記 λ 噬菌體的重組實驗 第二節(jié) Holliday 模型 ? 1930年 Winkler把真菌中不規(guī)則分離現象解釋為 基因轉變 ( conversion) ? Lindegren,( 1949) 報道了酵母有規(guī)律的異離常分離現象:交配型 A a的雜交中 , 有些子囊所含的孢子為 ( 3A+1a) , 也稱為基因轉變 。 ?基因重組的模型都必須解釋異源雙鏈的形成以及基因轉變往往伴隨著兩側基因重組這一現象。 ? 。 ?RuvC是一種內切酶 ,可釋放重組中間體 。 chi 位點 539。 在 5~10 kb有一個拷貝,但其它遺傳因子中無此拷貝 RecBCD介導的解旋和剪切產生 3‘游離末端,用來起始異源雙鏈的連接。 ?RecBCD的活性: (1)強的核酸酶; (2)解旋酶; (3)ATPase。 λ 噬菌體 P O P ’ 包裝 感染宿主 P O P ’ B O B ’ I n t In t I H F IH F X i s B O P ’ P O B ’ 圖 2 3 2 1 λ 噬菌體的整合和切離 第六節(jié) 原核生物的轉座因子 1951年 McClintock提出轉座( Transposition)和 跳躍基因 (jumping gene)的新概念 (1) 原核生物中的轉座因子的發(fā)現和檢出: 1967 年 Shapiro 才在 中發(fā)現了轉座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 證實轉座因子的實驗: (1) 密度梯度離心實驗 (2) 分子雜交實驗 ?dgl+/ ?dglm 雜合雙鏈DNA的電鏡照片。四.轉座的共同中間體 五.轉座的機制 夏皮羅模型 。 (四 ) TnA家族 表 2 3 4 I S 的結構和功能D R ( b p ) I R ( b p ) 中心區(qū)域 ( b p )靶的選擇 拷貝數I S 1 9 23 7 6 8 隨機 5 ~ 8I S 2 5 41 1 3 2 7 熱點 5 ( 在 F 因子上為 1)I S 4 11 ~ 13 18 1 4 2 8 A A N 2 0 T T T 1 或 2I S 5 4 16 1 1 9 5 熱點 ?I S 1 0 R 9 22 1 3 2 9 N G C T N A G C NI S 5 0 R 9 9 1 5 3 1 熱點I S 9 0 3 9 18 1 0 5 7 隨機 表 2 3 5 復合轉座子的結構和功能轉座因子長度( b p )遺傳標記末端組件方向 二組件的關系 組件的功能T n 9 033 1 0 0 KanRI S 9 0 3 反向 相同 二者皆有功能Tn9 2 5 0 0 CamRI S 1 正向 推測相同 預計有功能T n 1 0 9 3 0 0 TetRI S 1 0 R 有功能I S 1 0 L 反向 有 2 . 5 % 的差異 無功能Tn5 5 7 0 0 KanRI S 5 0 R 有功能I S 5 0 L 反向 1 b p 的改變 無功能 IS 組件相同,方向相反 c a mR I S L I S R IS 組件 I S 組件 中的 I R 中的 IR 圖 2 3 3 1 復合轉座子結構的 ( T n 9 ) 轉錄單位 I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