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際社會的交往主體 二. 民族利益依然存在。 2. 文化信息傳播渠道的電子化。中外文化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是歷史演化過程中先與后的差別,這是由雙方演化的孤立性帶來的差異性。歷史上中國是專制社會,西方是民主社會,中國是農業(yè)經濟,西方是工業(yè)經濟。 二. 全球化的同步性對民族文化時代性差異的沖擊 1. 全球信息共享的同步性。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動因民族利益依然存在。全球化的競爭導致一種本體性的認同需要,這是民族文化存在的根據。市場經濟促進社會分工和文化分工,加速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3. 從價值評判功能到審美功能的轉化。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 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從教化功能到民族認同功能轉化 民族文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本民族成員個人生活技能的教化。民族的歷史及語言越來越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