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講 西方 翻譯理論 一、西方翻譯史上的 5個重大歷史時期 ? 1) . 古代時期 (古希臘 /羅馬時期) 拉丁文版 《 奧德賽 》 被視為西方翻譯史上最早的譯作 ? 2) . 羅馬帝國后期 圣 .哲羅姆翻譯欽定拉丁文版 《 圣經(jīng) 》 與此同時大批阿拉伯語作品被譯為拉丁語 ? 3) .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14世紀至 17世紀初) 英國 欽定 英文版 《 圣經(jīng) 》 ? 4) . 近代時期( 17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 大量西方文學名著的互譯以及東方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也被譯為西方各國語言 ?5) . 現(xiàn)(當)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至今) 翻譯活動和組織日趨成熟。翻譯活動空前繁榮:翻譯從以往的文學領(lǐng)域擴展到:商業(yè)翻譯 科技翻譯 機器翻譯 二、西方翻譯理論流派: ? 翻譯的語言學派: 以語言為核心,從語言的結(jié)構(gòu)特征出發(fā)研究翻譯的對等問題 。語言學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達 (Nida)、卡特福德 ()、紐馬克 (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 功能學派翻譯理論 廣泛借鑒交際理論、行動理論、信息論、語篇語言學和接受美學的思想,將研究的視線從源語文本轉(zhuǎn)向目標文本。目的論影響深遠,功能學派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目的學派。功能學派主要集中在德國,其代表人物為漢斯 .韋米爾 (Hans Vermeer)。 ? 文化學派 “文化學派 ”在中國翻譯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 “描寫 /系統(tǒng) /操縱范式 ”。從文化層面進行翻譯研究,將翻譯文學作為 譯語文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代表人物有詹姆斯 .霍爾姆斯 James Homles和英國蘇珊 巴斯奈特 (Susan Bass) ? 闡釋學派翻譯理論 闡釋學 Hermeneutics是關(guān)于理解、解釋及其方法論的學科。以闡釋學的角度論述了翻譯與理解的密切關(guān)系,從理論上探討了翻譯的原則和途徑,指出翻譯可以采取兩種途徑:譯者不打擾原作者,帶讀者靠近作者,或者盡量不打擾讀者,使作者靠近讀者。論文對筆譯與口譯活動、文學翻譯與機械翻譯都加以區(qū)分并進行闡述。其代表人物為喬治 .斯坦納 Gee Steiner。 解構(gòu)主意翻譯學派 解構(gòu)主義思潮是 20世紀 60年代后期在法國興起的 一種質(zhì)疑理性、顛覆傳統(tǒng)的全開放式的批判理論,它以解釋哲學作為哲學基礎(chǔ),主張多元性地看問題,旨在打破結(jié)構(gòu)的封閉性,顛覆二元對立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解構(gòu)學派翻譯理論強調(diào)消除傳統(tǒng)的翻譯忠實觀,突出譯者的中心地位。比較著名的學者有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羅賓遜 Douglas Robinson、西蒙 Sherry Simon等。 三、西方翻譯理論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論: ? Alexander Tytler(泰特勒) : 18世紀末英國學者 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翻譯 “三原則 ”,類似嚴復的 “信達雅 ”原則(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 ?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 譯文應(yīng)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 ?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 譯文的風格和筆調(diào)應(yīng)與原文的一致;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 ? Peter Newmark(紐馬克)英國翻譯研究界的元老,英國薩里大學( Surrey University)的教授。他在其成名之作 《 翻譯研究途徑 》(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 “語義翻譯 ”與 “交際翻譯 ”之說。他的代表作 《翻譯教科書 》 ( A Textbook of T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