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低收入發(fā)展中國家的標準是:1973年人均國民收入不足300特別提款權單位。此項貸款現(xiàn)已結束。 ⑦補充貸款(supplementary financing facility)。設立于1977年4月,目的是為了幫助成員國解決龐大的、持續(xù)的國際收支逆差。貸款期限3年半至7年,最高借款額為成員國份額的 140%。1981年4月,該貸款全部承諾完畢。1985年5月,IMF實施擴張借款政策,提供擴大貸款,其目的和內容與補充貸款相似。該政策規(guī)定,貸款額度最高為一年不超過份額的95%~115%,或3年不超過份額的280%一345%。 ⑧結構調整貸款(structural adjustment facility)。該貸款于1986年3月設立,旨在幫助低收入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宏觀經濟調整,解決國際收支長期失衡的問題。貸款條件優(yōu)惠,年利率僅為 0.5%~1%,期限一般為10年,且有5年寬限期,貸款最高限額為份額的70%。成員國要獲取該貸款,必須有詳細的經濟調整計劃,并且由IMF或世界銀行工作人員參與計劃的制定,最后由IMF核定批準。為了增強對低收入成員國的資金援助,IMF于1987年12月增設了“擴大的結構調整貸款”,其目的和條件與上述結構調整貸款基本致,但貸款額擴大了,最高貸款額可達份額的250%,在特殊情況下還可提高到份額的350%。但IMF對借款國經濟結構改革的計劃要求較高,對貸款效果的監(jiān)督也較嚴格。低收入成員國最終能否獲得此項貸款及貸款數(shù)額大小,除取決于本國國際收支和收入水平外,還取決于該國本身與 IMF的合作程度以及對本國經濟作出的調整努力。 ?、嶂贫绒D型貸款(systemic transformation facility)。該貸款于1993年4月設立,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前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克服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國際收支困難,包括: 第一,由計劃價格向市場價格轉變引起的收支困難; 第二,由雙邊貿易向多邊貿易轉化引起的收支困難; 第三,由游離于國際貨幣體系之外到融入該體系之內引起的收支困難。 此項貸款最高額為份額的50%,期限4~10年。成員國要獲取該項貸款,必須制定一項經濟穩(wěn)定與制度改革方案,內容包括財政貨幣制度改革和貨幣穩(wěn)定計劃、控制資本外逃計劃、經濟結構改革計劃以及市場體系培育計劃等,而貸款能否全部得到,還須借款國與IMF充分合作,并作出切實有效的努力。 上述各項貸款,成員國不能同時獲準借取,這是因為IMF對一個成員國在一定時間內的全部貸款設定限額。IMF在此問題上遵循著這樣一個原則:成員國每年借款額一般不超過份額的102%;3年累計借款凈額不超過份額的306%;全部累計借款上限為份額的600%。IMF在提供上述各項貸款時,要收取手續(xù)費或利息。儲備部分貸款、信托基金、結構調整貸款和擴大的結構調整貸款以及補充貸款和擴大貸款等,是以優(yōu)惠利率或僅收取手續(xù)費形式提供的,其余貸款的利率在4%~7%之間,具體依當時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水平及成員國借款數(shù)額多少而定。 (3)IMF貸款的條件及其評價 IMF貸款與其他商業(yè)性貸款有很多區(qū)別,其中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它的條件上。IMF通過發(fā)放各類貸款,對成員國克服國際收支出現(xiàn)的困難及穩(wěn)定匯率等方面,無疑有積極的一面。但其附加的條件及貸款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至今仍招致不少議論與批評。 IMF對成員國的貸款申請,始終是很慎重的,對那些已陷入危機而需巨額援助的成員國,更會附上嚴厲的貸款條件。一般來說,當一成員國向其申請貸款時,IMF首先會組織“專家小組”,直接赴借款國實地考察,分析該國的經濟形勢尤其國際收支存在的問題,并由“專家小組”制定一組綜合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目標,即經濟調整計劃,借款國只有同意并接受該調整計劃,才能獲得貸款資格。而且IMF對貸款的發(fā)放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分期發(fā)放,如果借款國沒有履行貸款條件,IMF便停止發(fā)放新的貸款。這種經濟調整計劃一般都會包括以下幾項內容:減少財政赤字,削減各種開支,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增加出口或減少進口及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度等。從IMF來講,它可能會認為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國際金融秩序,降低貸款風險,幫助成員國渡過難關。但對具體的受援國來講,這些條件和措施是良藥還是劣藥,可能還得作具體分析。這是因為: ?、僖蠼杩顕o縮貨幣政策以降低通脹率,可能會導致經濟的低速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同樣會導致較高的短期成本。 ?、谝蠼杩顕鴪?zhí)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就意味著國家要減少各種政府開支,如減少農業(yè)補助、價格支持以及公共方面的計劃。但對于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來說,要削減本國的社會消費及重新安排原來優(yōu)先考慮的項目,不僅意味著其生活水準的降低,還會增加潛在的政治風險。緊縮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同時使用,往往還會引起經濟的衰退。 ?、垡蠼杩顕黾映隹诨驕p少進口,意味著該國貨幣要計劃性地貶值,這種貶值也可能會促進出口,但同時也使進口商品價格更加高昂,不利于國內消費者。此外,對依賴于大量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成員國來講,進口的減少會嚴重打擊其國內工業(yè)和整體經濟的發(fā)展,因此,通過減少進口來達到貿易順差,其代價可能不菲。 ?、芤蠼杩顕鴮嵤┳杂苫母?,進一步開放貿易和資本項目等,可能會給那些本來就是因為金融自由化步伐邁得過快而造成危機的國家,雪上加霜,甚至會導致社會動亂,成員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可能將更加巨大。 總之,IMF貸款要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貸款條件的提出要達到良好的預期,IMF還得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安排。 [編輯]基金的功能 ?。?)外匯資金的融通:會員國家在國際收支困難時,可以向基金申請貸給外匯資金。但其用途限于短期性經常收支的不均衡,各會員國可利用基金的資金,其最高限額為該國攤額的2倍,而在此限額內1年僅能利用攤額的25%。后來,基金已慢慢放寬會員國對于資金利用的限制,以配合實際的需要。 ?。?)規(guī)定各會員國匯率、資金移動和其他外匯管制措施:會員國的國際收支,除非發(fā)生基本不均衡,否則不得任意調整其本國貨幣的平價。所謂基本不均衡,乃指除了因季節(jié)性、投機性、經濟循環(huán)等短期因素外的原因,所產生的國際收支不均衡。對于資金移動,基金則規(guī)定:各會員國不得以基金的資金,用于巨額或持續(xù)的資本流出的支付。對于此種資本流出,會員國得加以管制,但不得因此而妨礙經濟交易的對外支付。 ?。?)對會員國有提供資料和建議的作用:我國在基金的歷史較早,1944年的布雷敦森林會議我國便是與會44國之一,并作為大國而攤額十分龐大,僅次于美國的275億美元及英國的130億美元,而為55億美元,與美、英、法、印度并列入攤額最大的國家。1959年基金增資時,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攤額并未增加,因此不能列入攤額最大的5國之內,1961年單獨任命執(zhí)行董事的資格為西德取代。過去,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格由國民黨政府當局代表,自從我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于198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通過取消臺灣當局資格,恢復我國為會員國資格。 ?。?)基金的平價:國際貨幣基金對于外匯匯率采取平價制度,規(guī)定各會員國均須設定本國貨幣的平價。基金第4條規(guī)定:會員國的貨幣的平價,概用黃金1盎司(英兩)等于35美元表示。各國外匯買賣價格上下變動,不得超過平價的1%。1971年史密松寧協(xié)定成立后,此一現(xiàn)貨匯率的波動幅度,%的范圍,而決定平價的標準,也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至于經基金公布的平價,非經基金同意不得變更。但如果會員國的國際收支發(fā)生基本不均衡時,即可向基金提出調整平價的要求。若整幅度在平價的10%以內時,會員國得自行調整后,由基金予以追認。若超過10%以上時,則須先經基金同意才能調整。此種平價制度就是“可調整的盯住匯率”。雖然與金匯兌本位制頗接近,但基金的平價,是基金與會員國所決定,而金匯兌本位制則由黃金含量比率所決定。 [編輯]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s In 1995,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began work on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s with the view of guiding IMF member countries to disseminate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ata to the public.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mmittee (IMFC) endorsed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standards and they were split into two tiers: The 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 (GDDS) and the 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 (SDD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executive board approved the SDDS and GDDS in 1996 and 1997 respectively and subsequent amendments were published in a revised “Guide to the 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 The system is aimed primarily at statisticians and aims to improve many aspects of statistical systems in a country. It is also part of the World Bank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c Papers. The IMF established a system and standard to guide members in the dissemination to the public of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ata. Currently there are two such systems: 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 (GDDS) and its superset 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SDDS), for those member countries having or seeking access to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GDDS is to encourage IMF member countries to build a framework to improve data quality and increase statistical capacity building. This will involve the preparation of metadata describing current statistical collection practices and setting improvement plans. Upon building a framework, a country can evaluate statistical needs, set priorities in improving the timeliness, transparency, reli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ata. Some countries initially used the GDDS, but lately upgraded to SDDS. Some entities that are not themselves IMF members also contribute statistical data to the systems: Palestinian Authority – GDDS Hong Kong – SDDS European Union institutions: o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for the Eurozone – SDDS o Eurostat for the whole EU – SDDS, thus providing data from Cyprus (not using any DDSystem on its own) and Malta (using only GDDS on its own) [編輯]Membership qualifications Any country may apply for membership to the IMF. The application will be considered first by the IMF39。s Executive Board. After its consideration, the Executive Board will submit a report to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IMF with remendations in the form of a Membership Resolution. These remendations cover the amount of quota in the IMF, the form of payment of the subscription, and other customary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membership. After the Boar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