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質(zhì)量控制方法。 ? 病例組與對照組調(diào)查所得研究因素的暴露情況 ? A=(Spn1c)/(Sp+Se1) ? B=(Spn2d)/(Sp+Se1) ? C=n1A ? D=n2B ? 注: A、 B、 C、 D分別為校正后的 a、 b、 c、d; ? Sp為特異度; Se為靈敏度; 研究因素 病例組 對照組 合計 暴露 66(a) 48(b) 114 未暴露 34(c) 52(d) 86 合計 100(n1) 100(n2) 200 本例中 Sp=; Se=: A=( 10034)/(+)=60 B=( 10052)/(+)=30 C=10060=40 D=10030=70 校正后, OR=AD/BC=(60 70)/(30 40)=,與理論值相等。 四、混雜偏倚 ? 混雜偏倚或稱混雜( confounding),是指在研究中,由于一個過多個潛在的混雜因素( confounding factor)的影響,縮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與疾病(或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兩者之間的真正聯(lián)系被錯誤的估計。 ? 混雜偏倚在分析性研究、實驗性研究中均可發(fā)生,以在分析性研究中為多見。 (一)混雜因素 ? 混雜因素也稱混雜因子、混雜變量或外來因素( extraneous factor) ? 是指與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關(guān),若在比較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可以歪曲(縮小或夸大)研究因素與疾病之間真正聯(lián)系的因素。 混雜因素的基本特點: ; ; 中間變量 E D F E D F (2) E D F (3) f E D F (4) E D F (5) E D F (6) E D F (7) E D F (8) (1) 表示一般相關(guān); 表示有因果聯(lián)系; E為研究因素; D為研究疾病; F為外來因素。 (1)(3)表示混雜因素成立, F為混雜因素; (4)(8)表示混雜因素不成立, F不是混雜因素。 (二)混雜偏倚的測量 ? 混雜偏倚 =[cRRaRR(f)]/aRR(f) ? 例如:以病例對照研究方法探討近期口服避孕藥與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