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體活動、生活方式或其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一種體驗,能起到引導生活形態(tài)和做事方式的目的。(二)體驗文化,體驗人生體驗是復雜多樣的,它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各種形式都有自己固有而獨特的結構、過程。博物館展示體驗是諸多體驗中的一種有效體驗形式,通過對博物館收藏藏品的展示,為觀眾創(chuàng)造出特殊的經歷。這種體驗既可以博物館場景復原 是人文的,也可以是自然的,或某個特定時期的人文、自然的綜合文化信息。(1)情感體念改革開放20多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對博物館陳列的關注重點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他們在關心展覽科技含量的同時,更關注展覽所帶來的情感愉悅和滿足。在設計中不僅要關心觀眾參觀中的體驗,還要注意觀眾參觀前和參觀后的體驗。博物館序廳的設計應考慮通過各種展示手段,如文字、音樂、色彩等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將設計零距離地作用于觀眾的感覺系統(tǒng),達到誘發(fā)觀眾參觀興趣和欲望的目的,引導觀眾進入展廳完成進一步的體驗過程。它必須融入每一個主題設計之中,設計師應通過對主題的深入了解,尋找能激發(fā)諸如觀眾友情、親情、戀情等感情因素的切入點,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各種先進手段,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以情感人,起到心靈互動的作用。它的陳列一改過去慣用的“歷史性展覽方式”(6),通過江南生活的典型特征:美人靠、竹簾、馬頭墻、粉墻黛瓦等,營造出極富感染力的江南市鎮(zhèn)、店鋪以及街景等場面,利用人們的懷舊情節(jié),引發(fā)對兒時親情、友情的回憶,引起參觀共鳴,從而誘發(fā)觀眾熱愛家鄉(xiāng),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使展示設計對觀眾情感的影響力變成心靈的感召力。在這里設計師將博物館的研博物館場景復原 究成果擴展到展廳,運用造型、燈光、色彩、文字、背景音樂、電子媒介、虛擬現(xiàn)實系統(tǒng)等手段的運用,使傳統(tǒng)的展示內涵得以極大地擴展和豐富,使展品回到其所屬的歷史環(huán)境氛圍中,讓觀眾全方位感知展品蘊涵的豐富歷史文化信息。具有上述特征的博物館藏品在展示時存在安全風險,所以在展示設計中,不僅要兼顧觀眾的體驗感受,同時也要兼顧展品的安全。展示設計中要注重突出文化的區(qū)域性和時間性的典型特征,使展品情感性、審美性、象征性、符號性等文化特征的表達準確到位,使觀眾在獲得展品信息的同時,獲得一種文化的體驗和精神上的滿足。如高大的紅木柜臺、“百眼櫥”等,可以使人聯(lián)想起我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文化。去除吊頂和鋁合金門窗恢復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將展品、展輔設施和環(huán)境共同考慮,力求展示空間環(huán)境和展柜的設計與古建筑融洽協(xié)調,讓觀眾置身于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建造的“慶余堂”遺址內,體驗祖國中醫(y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胡慶余堂堅持“真不二價”、“戒欺”等祖訓和經商文化。它是將人類歷史的燦爛文化通過收藏和研究在博物館館舍內以各種展示手段和形式擺放給觀眾觀看,起到讓觀眾了解和認知這些燦爛文化的目的。關注觀眾在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后的全部體驗,讓觀眾不僅能親身感覺到展品所處的自然、歷史環(huán)境,而且能通過參觀帶回去美好的記憶。(二)突出體驗訴求,作好目標觀眾的分析,制定相應的展示形式博物館是為人們提供文化服務的機構,是體驗人類自然、歷史遺存的重要場所。如何做好各層次觀眾的分析,明確各個展示主題帶給觀眾的是什么,觀眾在博物館展示中能得到什么,是提高展示水準的前提條件。改變觀眾過去在博物館的視覺疲勞感,造就偷快的參觀體驗。通過對主題的分析、理解和體會,根據不同的主題和不同的觀眾,有針對性地營造不同的展示環(huán)境,運用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尋求能激發(fā)觀眾個性化體驗的方法,使他們通過藏品和各種展示道具,燃起想像的火花。(7)當觀眾在博物館的參觀結束時,博物館的個性體驗帶給觀眾的記憶仍在延續(xù)。這種現(xiàn)象展現(xiàn)出的人類數(shù)千年的才智、激情與創(chuàng)造以及通過參觀帶給觀眾的體驗的同時,會讓體驗者超越體驗,成為陶冶情操、啟迪科學智慧,培育和增進人類努力創(chuàng)造的天性的動力。(8)體驗理念是從國外引進的新的商品營銷理念,由此而引發(fā)的對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理念的思考,還有待于廣大展示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的不斷實踐和探索?!蔽奈锸侨祟惿鐣顒又羞z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國家保護:(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四)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是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一系列公約、宣言等文件的總稱。1964年5月31日,從事歷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師和技術員國際會議第二次會議在威尼斯通過的決議。41972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公約規(guī)定了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并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核和批準。6《西安宣言》,是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古城西安通過的環(huán)境宣言,其將環(huán)境對于遺產和古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具有較高的指導性和實踐意義。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七.“三維一體”式陳列:,:20世紀初,英國的部分博物館工作者設計了一套標準化的陳列柜。、標本的群體或文化遺跡現(xiàn)存的原狀布置的一種博物館陳列形式原狀陳列所展示的文物群體、標本群體或文化遺跡,必須保持其原來布局,不能隨意增減。原狀陳列形式很多。宮殿、祭壇、王陵、村落、住宅、工廠等均可用原狀陳列展示出來。這種陳列是固定性的,文物或文化遺跡保留在原址。可以搬遷,如“紀念周恩來展覽”中的周恩來辦公室、民族展覽中的蒙古包等,均屬此類。復原陳列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復原對象必須具有真實性。大型的復原陳列可以是一座城堡、一個村莊、一個港灣、一個工廠、一個作坊、一個戰(zhàn)場。小型復原陳列可以是一件生產工具,一件武器,也可以是一種生產工藝部分或全部過程的再現(xiàn),如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青銅鑄造工藝過程、候風地動儀、水運天象儀,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恐龍、西安半坡博物館的仰韶文化房屋等,都屬復原陳列。、展品組之間、場景之間有機聯(lián)系,達到前后連貫,相互呼應,渾然一體。陳列這一藝術形式也具有形象性這一本質特征。另一種是對歷史或自然環(huán)境氛圍的感受,這需要依靠設計中對陳列內容的歷史背景做形象的揭示和烘托,引導觀眾在參觀中體味這種曠古的歷史氛圍,如兩漢歷史陳列中運用了龍飛鳳舞、朱墨、土紅相間的漆飾紋樣圖案造型來烘托環(huán)境,人們自然有一種對漢代藝術雄渾博大的體味。這種歷史氛圍或生態(tài)氛圍對觀眾起著一種不可言傳的美感傳遞作用。側窗按所處位置分為單側窗、雙側窗和高側窗。缺點是光線分布不均勻,近窗處亮,遠窗處暗,使房間進深受到限制,采光的有效進深一般不超過窗高的兩倍。采用雙側窗、高側窗采光,室內照度的均勻度比單側窗好。天工集粹——杭州工藝美術精品陳列”、“皖風徽韻——安徽歷史文化陳列”、“中國鐵路發(fā)展史陳列”榮獲2011精品獎。(鄭植夫)《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把陳列設計定義為“依據陳列主題要求、對陳列內容進行構思、確定陳列風格、總體要求,并運用各種藝術、科技手段有機地組合陳列品的工作。陳列內容決定它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一個成功的陳列設計,應該突破傳統(tǒng)的陳列思維模式,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且做到主題突出,個性鮮明,創(chuàng)造出合理的空間環(huán)境和高雅的藝術品位。博物館陳列設計是貫穿陳列籌展過程的活動,是所有與陳列有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成分進行自我展示的舞臺,是所有關于如何實現(xiàn)陳列目標的想法、創(chuàng)意、方法交流碰撞的平臺。是內容編輯階段的中心工作,取決于博物館藏品基礎,同時也取決于社會教育的特殊需要。,涉及范圍包括展品放置、陳列設施、展廳環(huán)境和參觀路線。,關鍵如何把握理性的主題和藝術的形式之間的協(xié)調。(作者系巴馬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博物館的需求逐步轉向以休閑、觀光為主。怎樣“寓教于樂”,把展示、教育、娛樂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時代對博物館提出的新要求。陳列是博物館三大職能之一,是展示歷史遺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衡量博物館質量的重要標準?,F(xiàn)代博物館的理念也正從“以物為本”朝著“以人為本”發(fā)生時代性的轉變。向市場、贏得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館自身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注重展覽的設計、策劃,重視展覽的視覺藝術效果,重視展覽全過程的推廣介紹,以及從展覽舉辦環(huán)境到展廳內外的布置以至展覽宣傳的相關資料,都按要求進行整體設計制作的展覽,才能受到關注和歡迎。一、重視陳列展覽題材的選擇組織、籌備一個展覽,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展覽題材的選擇,它關乎展覽的定向,是陳列展覽成功與否的關鍵。首先,陳列展覽的選題應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信息中心的傳統(tǒng)形象,在當今受到了現(xiàn)代交流方式多樣化的考驗。博物館可以為人們提供情感體驗、情景體驗和文化體驗,故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應以人為本,確立“體驗”的展示理念,培育博物館體驗興趣;突出體驗訴求,做好目標觀眾的分析,制定相應的展示形式;深化主題體驗,滿足個性化體驗需求。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是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重要特征?!绑w驗經濟”(1)在為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博物館設計的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當社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博物館的展示設計還一直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陰影,展示設計在設計理念和手段上與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其被引進的百年中,博物館的展覽一直是靜態(tài)的,以博物館為主角的展覽模式、展覽方式則沿用“以時間為主線貫穿人類文明與文化的‘歷史性’展覽”(2),突出藏品展示與藏品在展示中的安全始終是展示工作的重點,整個展覽就像一本翻開的教科書。博物館門可羅雀、留不住觀眾的現(xiàn)象一直困擾著博物館人,人們早已厭倦“隔著玻璃看,耳聽別人講”的固定模式,渴望有更多的參與性和自主性。這種趨同現(xiàn)象難免抹殺作為一個具體博物館的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