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發(fā)展、新變化、新經驗和新問題諸方面的資料反映到這本書上的形式。類目:是年鑒的骨架或大梁,它統(tǒng)帥分目和條目,是年鑒的第二個層次;分目:受著類目的制約,它的內容不能超越類目范圍,是年鑒的第三個層次;條目:是年鑒的最小單位,是最基本的單元,是年鑒內容的主要表現形式。例如:行政工作(部類)人事工作(分目)(概況)一、人事制度建設(條目)二、人才引進工作(條目)三、師資培訓培養(yǎng)(條目)??(一)條目的分類條目分小、中、大、特大四級。條目類型由條目的內容性質決定,按其基本資料涉及的范圍劃分為兩大類:綜合性條目和單一性條目。概況條目,概括反映部門、行業(yè)或地方的基本面貌,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取得的主要成就;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存在的主要問題。單一性條目的子類型及內容要素:單一記事條目,以某一具體事物、事件、社會或自然現象為對象,內容包括:事主、時間、地點、經過、原因和結果。人物條目,以先進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為對象,內容包括:姓名、所在單位、職務或職稱、性別(只注明女性)、民族(只注明少數民族)、出生年月或生卒年月、籍貫、主要學歷和經歷、主要業(yè)績或事跡等。產品(成果)條目,以重要產品或重大科技成果為對象,內容包括:產品或成果名稱、完成單位(個人)、完成時間、性能特點、獲獎等級、經濟和社會效益等。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可以經過篩選設立條目:各單位的基本情況;各單位取得實效的重點工作和重大變革;重要的建設成就;重大事件;有較大影響的事物和熱門話題;?。ú浚┘壱陨现卮螵剟畹弥?;具有歷史意義和長久存查價值的其他信息資料。條目的內容對相應領域要有較高的概全率,不輕易漏掉任何重要的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實事求是,防止任何虛假和虛偽的材料進入條目。力求反映行業(yè)特點。上下年卷同一選題的基本資料要相互銜接和大致對應,同時又要反映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三、文字規(guī)范(一)語言。不使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語句,也不使用口語和方言俚語。一律按照1992年7月7日新聞出版署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發(fā)布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guī)定》,嚴格使用規(guī)范漢字,不要隨意簡化或生造漢字,一般也不使用繁體字和異體字(條目涉及古代人名、地名、書名中的繁體字、異體字,如使用簡化字會發(fā)生歧義或引起誤會的,可使用繁體字、異體字)。一律使用第三人稱,如“我國”用“中國”,“我省”用“某某省”。部門、行業(yè)一般直稱“某某部門”、“某某行業(yè)”、“某某界”,而不稱“某某系統(tǒng)”、“某某戰(zhàn)線”。一般要求寫出準確的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時間代詞,如“今年”、“去年”、“明年”、“當前”、“最近”、“近年”、“近幾個月來”等。具體時間(公歷年代、年、月、日及時、分),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述,如“80年代”、“1994年5月1日”、“7時18分”;年份不能簡寫,如“1995年”不能寫成“95年”。(五)數字用法。但一般敘述文字中的數字,或者并非表示科學計量和不具有統(tǒng)計意義數字中的一位數,應使用漢字,如“一個人”、“五條意見”、“十項規(guī)定”、“八五計劃”、“七八十種之多”等。統(tǒng)計數字(某些需精確統(tǒng)計及附表中的數字可以例外)在五位數以上的,分別作如下處理:(1)尾數“0”多的改用萬、億為單位,如“240000”寫作“24萬”;(2)尾數“0”少的,改用小數,計算單位取最大值,小數占后按四舍五入法取1~2位數,如“245470萬噸”寫作“”,“12834100公斤”寫作“”。約數可用“約”、“左右”、“上下”、“多”、“余”等表示,但不能疊用,如可用“1000多人”、“約5000字”,而不能用“約1000多人”、“約5000字左右”。(六)計量單位。計量單位名稱符號的使用,有如下區(qū)別:(1)釋文中涉及的計量單位,其名稱用中文表示,而不用外文符號;(2)公式中的計量單位使用符號,不用中文名稱;(3)附表中的計量單位,一般使用中文名稱,必要時也可以使用符號,但同一表格中的用法須一致。依照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標點符號用法》正確使用。文件、講話、報告的題目,應加“《》”號,不能用引號。(八)、書寫格式(1)正文一律用WORD文件輸入,標題采用4號宋體,正文為5號仿宋體。(2)文尾注明撰稿單位、文稿字數、完稿時間、撰稿人姓名、聯系電話和審核負責人姓名。(3)引用文件要嚴格書寫文件標題、發(fā)文機關名稱和公文號。(4)圖表格式。(5)年鑒收錄的各部門、單位名稱及負責人名錄,均以當年名稱和當年內任職為限,其中年內變更、任免情況應予注明。年鑒作為一種獨特的工具書存在,它有區(qū)別于其他出版物的文體特點,行文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規(guī)范。年鑒條目的文體特點是記述為主,兼具說明。而年鑒是記述為主兼具說明,故記述對象時,追求的是“怎么做”、“怎么樣”。例:“三七”,亦稱“田三七”、“參三七”、“三漆”,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每株平抽三枝,每枝并生五至七葉而名“三七”。與文藝作品的區(qū)別文藝作品的特點大家都知道,可以有心理刻劃、景物描寫、人物對話,可直敘,也可倒敘,還可充分利用一些修辭手法。年鑒條目也要求有可讀性,但并不要求文字有審美價值,而是要真實、準確、簡明扼要,它要求文字規(guī)范,不主張作者有個人風格的張揚,即使是介紹一地的山水園林、民俗風情,也不要太多的景物描寫,更不要抒發(fā)感情?!痹斢浟巳宋飳υ?。有瑣碎的細節(jié)描寫。首先,總結是寫給上級部門和本部門看的,主要是總結成績、經驗和教訓,找出差距和存在的問題,而年鑒是公開發(fā)行的刊物,面向社會、面向世界,兩者功能不同;其次,總結局限于行政意義上的部門、單位,而年鑒的立足點是一項事業(yè),兩者的范圍和視野是不同的,資料的全面、翔實程度也不同。第三,工作總結大都屬于“表揚與自我表揚”的多,就如同寫個人總結一樣,優(yōu)點一點不漏,缺點只提希望。與議論文的區(qū)別論文為討論、分析某種問題的文章,分析、辯論、推理均可使用,其觀點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年鑒為資料工具書,尚“實”不尚“虛”,用事實說話,以事實服人。(二)年鑒文體要求忌穿靴戴帽年鑒是由多條目組成的,如果每個條目都鍍鍍“金”、化化妝,那字數膨脹問題亦是一個永恒的問題。忌空洞無物年鑒的條目應注重定性和定量的結合,用事實和數據把最有價值的信息提供給讀者。內容不充實,虛話、套話多,空洞無物,是年鑒編寫中的大忌。忌絕對化年鑒資料要求實事求是,不夸張、不溢美,要留有余地,不要說的太絕對化。這種提法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些詞組、句子要慎重使用,如:極大地、作出貢獻、發(fā)揮重大作用、引起強烈的反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等,既絕對又模糊。如:“創(chuàng)歷史最高記錄”、“全國首創(chuàng)”、“世界一流”、具有90年代先進水平“等等??傊?,年鑒要求直陳其事、實事求是、不加評論、文約事豐、言之有物、分寸恰當、通俗易懂。年鑒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料性工具書,必然派生出其它文體不能替代的特殊用詞方式、組句方式,下面幾種組句和用詞方式是應盡量少用的:少用附加句。如:“由中共萊陽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辦,萊陽市地方志辦公室具體負責的《萊陽市志》將于2008年全部出版發(fā)行,就出版速度而言,居全省第10位”?!鄙儆谩傲恕弊志?。而年鑒記述的都是已發(fā)生的事,整部書的內容都已“了”,故許多“了”字都可去掉。“的”字太多,句子被拉長。少用“為”字句。開頭的“為了??”,中間的“總數為”、“降雨量為”、“產值為”、“利稅為”,結尾“為??”等。少用“共”字句。如“企業(yè)共XX家”、“職工共XX人”。少用“對”字句。如“對萊陽傳統(tǒng)的根雕藝術進行了發(fā)掘整理”,可改為“發(fā)掘整理萊陽傳統(tǒng)根雕藝術”。年鑒中“已”字句亦較多,“已初步形成”、“已建成”、“已取得”等。第三篇:教案技能目標的撰寫技能目標的撰寫Listening l l l l l l l l l Identify main ideas Identify details that support a main idea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response to simple instructions or questions Identify key words in an utterance by recognizing the stress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intonation in questions and statements, and respond appropriately Recogn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deas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time markers or simple linking words Discriminate between words with different initial/final sounds Recognize alliterative and rhyming words in activities such as listening games Use visual clues, context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 a plete expression Speaking l Connect ideas by using linking words l Open an interaction by eliciting a response, greeting someone politely/asking questions l Maintain an interaction by replying or asking questions, using formulaic expressions/taking one’s turn at the right moment, asking and responding to others’ opinions l Use appropriate intonation and stress in questions and statements l Apply syntactic rules correctly l Use ge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 to convey meaning Reading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Read written language in meaningful chunks Reread to establish and confirm meaning Skim a passage to obtain a general impression and the main ideas Scan a text to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deas by identifying linking words Recognize recurrent patterns in language structure Identify details that support a main idea Use visual clues, context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 a plete expression Use knowledge of what words and letters look or sound like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 Predict the likely developments of topics by recognizing key words Selfcorrect by rereading Recognize format the language features in narrative and nonnarrative texts Writing l Gather and share information by questioning, observing l Add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writing when a model or framework is provided l Develop written texts by using appropriate linking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