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of the mold. From the production point of view,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mold parts is good, the material selection is reasonable, the manufacture is easy, the cost is low, and the assembly is convenient.Key words: material processing mold automation 第一章 塑件成型工藝性分析第一節(jié) 塑件的分析 塑件結(jié)構(gòu)復雜程度一般,表面質(zhì)量要求也較高。塑件的下端部需要用主型芯成型兩個左右對稱的孔。整體來看,該塑件成型較簡單,脫模時包緊力較小,用推桿推出即可。 ABS屬無定型塑料,成型收縮較小,選擇脫模斜度為1o。耐磨性、耐寒性、耐水性、耐化學性和電氣性能良好。尺寸穩(wěn)定,易于成型和加工。吸濕性強,%,必須充分干燥,要求表面關(guān)澤的塑件應要求長時間預熱干燥。易產(chǎn)生熔接焊,模具設(shè)計時應注意盡量減小澆注系統(tǒng)對斜流的阻力,模具設(shè)計時要注意澆注系統(tǒng),選擇好進料口位置、形式。在正常的成型條件下,壁厚、熔料溫度及收縮率影響極小。g1~抗彎強度/MPA80吸水率%~抗壓強度/MPA53熔點/o C130~160抗拉強度/MPA38計算收縮率%~抗剪強度/MPA24比熱容Jm1014表面電阻率Ω1013滯流溫度o C130第三節(jié) ABS的注射成型過程及工藝參數(shù)。2. ABS的注射成型工藝參數(shù):螺桿式。:溫度(oC)為8085,;時間(h)為34.。有一個分型面和多個分型面的注塑模具,分型面的位置有垂直與開模方向、平行于開模方向以及傾斜于開模方向幾種,分型面的形狀有平面和曲面。分型面必須開設(shè)在制件斷面輪廓最大的地方,才能使制件順利地從型腔中脫出。第二,從模具推出裝置設(shè)置方便考慮,分型面要盡可能地使制件留在動模邊。第四,有側(cè)凹或側(cè)孔的制件,當采用自動側(cè)向分型抽芯時,取分型面時應首先考慮將抽芯或分型距離長的一邊放在動、定模開模的方向上,利用開模運動完成長距離抽芯,而將短的一邊作為側(cè)向分型或側(cè)向抽芯。一般來說,大中型塑件和精度要求高的小型塑件優(yōu)先采取一模一腔的結(jié)構(gòu),但對于精度要求不高的小型塑件,形狀簡單,又是大批量生產(chǎn)時,若采用多型腔模具可提供獨特的優(yōu)越條件,使生產(chǎn)效率大為提高。 型腔的位置和澆口的開設(shè)位置應力求對稱,以防模具承受偏載而產(chǎn)生溢料。V塑==圖23 塑件的參數(shù)澆注系統(tǒng)的凝料在設(shè)計之前不能確定準確的數(shù)值,~1倍來估算。故一次注入模具型腔塑料熔體的總體積為V總=4=注射機的公稱注射量V公=V總/=,因該塑件高度較高,造成模具高度較高。其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見表21表21 注射機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理論注射容積/cm3250最大模具厚度/mm350螺桿直徑/mm50最小模具厚度/mm200注射壓力/MPA130模板尺寸/mm598520注射行程/mm160拉桿空間/mm448370注射時間/s2合模方式增壓式塑化能力/(g/s)推出形式/mm中心及兩側(cè)推出注射方式螺桿式電動機功率/kW合模力/N18105噴嘴球半徑/mm18最大成型面積/cm2500噴嘴口直徑/mm4移模行程/mm500定位孔直徑/mm125 注射壓力的校核是檢驗注射機的最大注射壓力能否滿足制品成型的需要,驗證公式如下:Pm≧K其中K為安全系數(shù),K=~,取K=。則K 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積A塑=,~。P模為模具型腔及流道內(nèi)塑料熔體平均壓力,通常取注射壓力的20%~40%,大致范圍為30MPA~60MPA。K2為鎖模力安全系數(shù),K2=~,。第三章 澆注系統(tǒng)設(shè)計 澆注系統(tǒng)是指模具內(nèi)從注塑機噴嘴進入開始,到型腔入口為止的那一段流道。第一節(jié) 主流道的設(shè)計 主流道是指注塑機噴嘴到分流道為止的那一段流道。:根據(jù)模具結(jié)構(gòu)本次設(shè)計中取110mm。:D=d+2Ltanα(半錐角α=2o),取D=。:h=3mmV主=L[(D/2)2+(d/2)2+(D/2)(d/2)]π/3=。4主流道澆口套的形式:見圖24.。圖25 定位圈 第二節(jié) 分流道的設(shè)計 分流道是指將從主流道來的塑料沿分型面引入各個型腔的那一段流道。分流道的斷面可以呈圓形、六邊形、半圓形、梯形、矩形、U形等。分流道的設(shè)計原則有:(1)盡量保證各型腔同時充滿,并且各澆口能同時凍結(jié),以實現(xiàn)均衡地充模和均衡地補料,保證同模個塑件性能、尺寸的一致。(3)在滿足以上要求的情況下盡量縮短流道長度,降低澆注系統(tǒng)凝料重量。:見圖26,。第一級分流道長度L1=140mm,第二級分流道長度L2=40mm。從減少熱量損失的角度出發(fā),其比表面積應越小越好;從減少流動阻力的角度出發(fā),對比表面積也有類似的結(jié)論。缺點是需要在動模和定模兩邊進行切削加工,而且合模時要互相溫和,故制造費用高。(3) 梯形斷面分流道 由于這種流道只切削加工在一個模板上,節(jié)約機械加工費用,且熱量損失和阻力損失均不太大,故為最常用形式。第一級分流道梯形的長邊w應等于或略大于主流道大端直徑D,取w=。高度h=2w/3,取h=。:q=(V分+4V塑)/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