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中寫到“哈羅德對自己說那是小狗自己的選擇,它選擇了陪哈羅德走一段路,現(xiàn)在它決定停下來,陪那個女孩兒走一段了。終于它成為了哈羅德最忠實(shí)的朋友。里奇與這一階段的哈羅德是完全相反的,他是功利的代表,永遠(yuǎn)走不出世俗的圈子。里奇是一個金融街里的失敗者,可卻總期待東山再起。我們從三個人開始說,維爾夫年輕浮躁,沒吃過苦,又有許多生活上的陋習(xí),比如喜歡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他與里奇合不來,后來的某一天,維爾夫就和朝圣者們的一切財產(chǎn)一起消失了。哈羅德眾多的追隨者中,有人跟著哈羅德一起旅行,有人把他當(dāng)做偶像,甚至試圖從哈羅德家的院子里拿走圍墻上的石頭。這樣的追隨者在《阿甘正傳》也有了表現(xiàn):媒體希望賦予阿甘的奔跑以意義,追隨者們希望找到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道阿甘只是為了跑而跑。這是哈羅德在旅途中與“世俗”最大的接觸。這時的哈羅德完成了自己與自然,其他人之間關(guān)系的升華。他揀來一個睡袋,于是就睡在大街上,他喝小溪里的水,烹飪野菜和果子,這時候的他不再靦腆,而是十分樂意的介紹其他人各種方式的幫助,作為回報,他愿意傾聽他們的心聲。在這里他實(shí)現(xiàn)了自我的第一次提高。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展開了新的一頁,實(shí)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fù)以前的步伐”。這個時候的他“堅定穩(wěn)當(dāng)”,他自己也相信他的旅程正式開始了。正像一個人的青年時代,總想通過某種艱難的生活來證明自己,最后明白一些早就明白的道理,雖然這些自找的磨難并不一定十分有意義,但卻是大部分人必經(jīng)的路。這幾個階段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或多或少的啟示。其實(shí),所謂的“偉大”的事業(yè),往往都是源自一念之間,只是有些人感悟到了這一念的珍貴,并想方設(shè)法的將其保存,而其他人只是任其以一念的速度一閃而過罷了。對于腦袋不太靈光的阿甘來說,可能“想跑”的沖動就足以支撐他的行動(雖然阿甘找到奔跑的意義但似乎“尋找意義”就是他奔跑的意義),對于生活一成不變的哈羅德來說,他需要一些更實(shí)際的東西來支撐他的一次閃念,并將其保存下來。他拿起筆,可能就像奎妮其他的朋友一樣,希望告訴她多保重,希望一切可以好起來,可是他卻覺得有什么東西阻止著他將那客套的信丟進(jìn)郵筒。書中的哈羅德的徒步“朝圣”就像阿甘的長跑一樣,只是于一個閃念。為什么要走?我十分懷疑作者的靈感來自于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一部分。只是,哈羅德的朝圣,不是從世界的東方到西方,也不是從中土大陸到魔多的末日火山,這只是從英國的南方走到北方,全程627英里,持續(xù)了87天的旅途,其中沒有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也沒有蠱惑人心的魔物,甚至這一路上哈羅德沒有遇到什么壞人,這次旅途沒有改變很多,只是在平靜的海面上掀起一點(diǎn)點(diǎn)波瀾。不論是玄奘法師的旅途,還是之后吳承恩筆下《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一行的旅途,甚至是托爾金在《哈比人》和《魔戒》中故事,都被打上了宗教式的烙印。朝圣可以被理解為是目的,也可以被理解為是目的。從翻譯來看,從英文到中文,唯一直譯的詞就是“朝圣”。如果說失敗,可能哈羅德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失敗就和兒子戴維的關(guān)系,他覺得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個好父親,并將兒子在二十歲時的自殺歸咎于自己,這也是他最大的心結(jié)。前面說哈羅德是一個謙和的老者,可能是過于謙和,就像他平時的狀態(tài)一樣,盡管他有很高的身材,他卻總是彎著身軀,好像要躲避生活隨時到來的困難一樣。這世界有他喜歡的人和東西,也有他厭惡的,只是,他將這些都隱藏起來了罷了。他對這個世界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也十分中庸:既無什么喜歡,也無什么討厭。哈羅德這個角色被人們解讀為一個失敗者的典型,他為一個酒廠工作了四十年了,在六十歲時退休,在他離開的時候沒有歡送會,只有一個年輕的小姑娘和他道別。哈羅德的性格就像他的童年一樣是分裂的,一方面他極力討好別人,使得自己成為被關(guān)注的焦點(diǎn),這源于他早年與母親的相處;另一方面,他的默默無聞極力隱藏自己則形成于后來與父親的生活。先說說主人公哈羅德弗萊自然就是書中主人公,也是這次朝圣旅行的發(fā)起者。正是這種風(fēng)格,使得這本書顯得十分輕松,以至于在剛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甚至?xí)杏X這是一本心靈雞湯式的長篇小說?!兑粋€人的朝圣》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旅途中的故事。于是,旅行好像不僅僅是從“這里”到“那里”的無趣卻又必然過程,旅行被賦予了更深的涵義,甚至對于一些人來說,這個過程成為了從“這里”到“那里”的全部意義?!钡诙阂粋€人的朝圣如果有人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大概不會有誰感到驚奇。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人生的步伐,也不僅僅只是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那樣簡單,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實(shí)穩(wěn)重,在行走中去發(fā)現(xiàn)、去邂逅另一個自己。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有也都擁有現(xiàn)在和將來?!惫_德的旅程走到了盡頭,如果說旅程改變了什么,那不是事情的結(jié)局,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直到結(jié)尾處,造成不幸的真正原因才浮出水面,他一路上都為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內(nèi)疚并自責(zé),最后卻發(fā)現(xiàn),造成今天一切痛苦的根源,恰恰是懷抱著過去的痛苦和遺憾,不肯放手。他得到關(guān)注,名聲,大眾的支持,但最后,無論主動送出或被動丟失,他不得不將那些人、事、物放下,回到開始。你可以說這是探尋自我的過程,甚至感覺它就像我們的一生。即使到故事的最后,奎妮并沒有因為他徒步的成功而好轉(zhuǎn),哈羅德卻收獲了一個更加堅定的自己,一顆更加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也挽回了一個飄搖不定的家庭。他不再是那個時時刻刻都在意別人目光的人,他的身體也不再是那個僵硬的蒼白的樣子,他甚至因為各種機(jī)緣巧合成為了眾人心目中偉大的朝圣者。他的這種帶有自我懲罰性質(zhì)的苦旅,既是一種自我的再發(fā)現(xiàn),也是一種再生長。連他自己也無法理解:為什么當(dāng)唯一的兒子溺水的時候,他還停下來解鞋帶?是他怕自己不能承受解救未果的責(zé)任?還是把解救未果的原因歸咎于解鞋帶讓他更能接受呢?正如他在旅途中反省的:“父親這個身份成了他最大的考驗,也促成了他的失敗。戴維六歲的時候在海里溺水,哈羅德在水邊,停下來解鞋帶,正要把鞋脫下來,突然沖出一個海上巡邏員,救了他們的兒子?!倍?、另一個哈羅德“沒人要的兒子”、“失敗的丈夫”、“缺位的父親”,這三個標(biāo)簽貫穿哈羅德之前的人生。加油站女孩兒的話只是一個導(dǎo)火線,真正促使他行走的,是對陳腐生活的出逃,是對過去自我的檢視,是對失落人生的挽回。且不談他這樣一個老人如何克服各種困難到達(dá)目的地,光是想要憑借自己的行走拯救生命垂危的人,這個舉動就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毙≌f的英文名直譯為“哈羅德”正是女孩兒的這番話,啟發(fā)他開始了這趟“瘋狂之旅”,他沒有任何的準(zhǔn)備,沒有規(guī)劃、沒有裝備,一個人經(jīng)歷八十七天,徒步六百二十七英里去看望奎妮。”“我并不是說要…信教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哈羅德想要回信給她,但軟弱無力的幾個字讓他感到羞愧,除了奎妮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他的生活一成不變,突然間他不能自持。當(dāng)他以為自己就要這樣渾渾噩噩走完人生的時候,一封信改變了一切。我們先來看一看哈羅德的人物形象,他六十歲,在釀酒廠做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退休,無升遷無朋友,退休時連歡送會也沒有。一、哈羅德的旅途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內(nèi)容,那就是:“退休老人哈羅德在接到遠(yuǎn)方好友奎妮病重的來信后,徒步跨越英格蘭前去探望的故事。第一篇:一個人的朝圣 演講稿在行走中遇見另一個自己各位領(lǐng)導(dǎo)、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在行走中遇見另一個自己》,這個感悟來源于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它的名字叫《一個人的朝圣》。這本出書是講的是一個“有關(guān)自我發(fā)現(xiàn)、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的故事?!比绻麅H僅只是這樣的情節(jié),這本書未免太過簡單,這段跨越整個英格蘭的旅途,能夠被冠以“朝圣”的意義,它的初衷,它的經(jīng)過以及結(jié)果應(yīng)該有著深遠(yuǎn)的意義。在鄉(xiāng)間隱居的他和妻子維持著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tài),每一天都過得機(jī)械且重復(fù)。這是二十多年前在釀酒廠工作的同事奎妮寄來的信,她得了癌癥,寫信來告別。于是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繼續(xù)走下去,在城郊的加油站遇見一個女孩兒對他說:“你一定要有信念。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在旅途中,他始終抱著這樣的信念:“只要我一天還在走,她一天就要活著。弗萊不可能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od Fry),在中文譯名中省略了這個不可能(Unlikely),其實(shí)在這個故事里“不可能”才是貫穿全書的主旋律。從結(jié)局來看,這個故事也絕不是一個“信念誕生奇跡”的勵志故事,因此,我更愿意把他的行走理解為在探望好友途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而朝圣,也絕不僅僅是徒步走到奎妮所在的療養(yǎng)院那么簡單,正如這個單詞的本意,它應(yīng)該是“進(jìn)行一段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在旅途中,很多的回憶被揀起,大多數(shù)是痛苦的。這件事情成了他們夫妻之間隔閡的開始。”他一輩子都隱沒于人群中,將自己藏起來,不愿意承擔(dān)責(zé)任,也不愿意打破內(nèi)心的牢籠,學(xué)會去愛、去改變。他的腳走在路上,心也同樣在路上。他變得果敢而堅定,即使面對一大群追隨者,也堅持著自己的旅途,不被他們擾亂陣腳。三、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全書圍繞一段旅程,旅程本身仿佛一個隱喻。起初他雙手空空,隨著旅程的展開,他隨身攜帶的也不斷增加,行裝,禮物,旅伴,經(jīng)歷,回憶。由簡至繁,又自主的化繁為簡。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人們不這么無休止地發(fā)揮想象力去喚起往日痛楚的回憶,而是坦然地去面對眼前的處境,那人們就不會如此痛苦。他終于能自然的接受命運(yùn)給予的一切,不再糾結(jié)于內(nèi)心的痛苦,甚至讓負(fù)罪感毀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是學(xué)會了珍視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去接納,去愛。在旅途中,我們不能總沉浸在昨天里無法自拔,更多的是要向前看。最后,摘抄一段周國平散文中的話分享給各位:“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會有多少條朝圣路。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shí)并不孤獨(dú)。準(zhǔn)確的來說,是新的旅行,畢竟,人生和一次新的旅行有著太多的相似,在旅途中感受那種前所未有的驚奇和隨之而來的閃念,以及可能帶來的感悟。旅行這個題材也成為是很多事件發(fā)生的基礎(chǔ)。這本書出自英國女作家瑞秋喬伊斯,這部書作為她的處女作,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很強(qiáng)的文字功底,特別是當(dāng)代女作家特有的文字風(fēng)格。誠然,相比于十九世紀(jì)到二十世紀(jì)的歐洲小說,《一個人的朝圣》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內(nèi)涵都會略顯單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閱讀,并體會這個故事。作者為哈羅德設(shè)計了一個不幸福的童年,早年離開他的熱愛幻想的文藝青年式的母親,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又因妻子的離開而一蹶不振的父親,哈羅德被迫在十六歲離開家里,并在二十歲成為了一個啤酒廠的銷售代表。在哈羅德之后的生活中,這兩種性格交相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實(shí)把哈羅德當(dāng)做失敗者可能過于苛刻,他為人謙和,雖然沒什么朋友,倒也沒什么敵人??墒牵堊⒁?,這只是他的“表現(xiàn)”。哈羅德會在某些時候表現(xiàn)出他極具個性的一面(比如第一次見到莫琳是的舞蹈或酒后砸壞老板的收藏),在大多數(shù)時間,他是一個畏畏縮縮并且猶猶豫豫的人。其實(shí),這不就是我們?nèi)粘I畹臓顟B(tài)嗎?我們帶著一種中國人特有的“中庸式”思維,一方面希望遠(yuǎn)離所有麻煩,并接受了反復(fù)無趣的生活,另一方面卻默默羨慕著其他“冒失”的人們。再說說“朝圣”本書的英文名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直譯為“哈羅德弗萊看似不可能的朝圣之路”?!俺ァ边@么重要嗎?是的,因為“朝圣”賦予了這次旅途唯一的意義。換句話說,可能有些時候,一個旅途的意義就是它的目的。這也正是為什么一次旅途可以被稱作“朝圣”。而這點(diǎn)點(diǎn)波瀾,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電影中的阿甘在愛人珍妮出走之后,突然覺得自己“feel like running”(就是想跑一跑),于是開始了他三年兩個月十四天又十六個小時的跑步旅程。當(dāng)收到一位在遠(yuǎn)方的老朋友奎妮病重的消息,哈羅德的生活突然變得不那么平靜了,好像一些曾經(jīng)發(fā)生的,他不愿記起來的,不論好事或是壞事,都在慢慢浮現(xiàn)出來。于是他便拿著那封信,一個人靜靜的在街上走著。那就是他從與加油站女孩的對話中得到的一個信念——“只要他一直走著,奎妮就可以活下來”。朝圣路上我們可以簡單的講哈羅德的旅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哈羅德踏出家門開始到遇到瑪?shù)倌葹橹?,在這個階段中,哈羅德的旅程是充滿一種新鮮感的,哈羅德作為“自己”,一個畏首畏尾的老者在全新的路上前行,這時候的哈羅德并不清楚自己前行的目的,似乎對于他來說,越艱險的路程就越代表了他旅途的意義,但是這種心態(tài)只會使得他將自己搞得遍體鱗傷,這個時候哈羅德的磨難是身體上的,在他的身體終于承受不了這些痛苦時,他才領(lǐng)會到“其實(shí)這世上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shí)際上做起來很困難”,就像走路,呼吸,吃飯,說話,還是愛。第二階段:哈羅德聽取了瑪?shù)倌鹊囊庖?,從第十五章起,正如這章的名字“哈羅德與全新的開始”。文中寫到“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diǎn),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我們的生活就是由這樣的一個個新的起點(diǎn)開始的,每當(dāng)我們提高了自己,上一個“那里”就變成了“這里”,而現(xiàn)在的“這里”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第三階段:從第十八章開始,哈羅德進(jìn)入了另一種狀態(tài),在他接觸了作為世俗的代表的演員之后,他決定輕裝上陣,他把信用卡和錢包寄回了家中,把所有裝備都送給了他覺得更需要的人們。在這時候的哈羅德發(fā)現(xiàn),原來幫助別人不容易,大方的接受這種幫助更不容易。第四階段:從書的第二十一章開始到第二十五章,這是哈羅德的身邊出現(xiàn)了追隨者,或者說“模仿者”。哈羅德的追隨者們都是世俗中的失敗者,但是又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失敗,于是便盡其所能希望在哈羅德的“朝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蛟S《阿甘正傳》里的故事更加喜劇化,相比而言,《一個人的朝圣》中的追隨者們的形象更具有現(xiàn)實(shí)意義。作者重點(diǎn)描寫了四位哈羅德的追隨者:年輕人維爾夫,胖女人凱特,中年人里奇和一只小狗。凱特從文中看,是一個婚姻不幸福的女人,她心底善良,卻不是十分的聰明人,在所有離開哈羅德的時候,她還是站在哈羅德一邊,但是她卻沒有堅持下去的信念,于是又回到是世俗的生活中。他不喜歡維爾夫,處處和凱特合不來,他將世俗的想法帶給哈羅德,提出區(qū)分“朝圣者”和“追隨者”的想法(當(dāng)然,他把自己算作朝圣者),甚至將這種區(qū)分用T血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他找來記者,把自己推上新聞,在最后帶領(lǐng)其他追隨者離開哈羅德,在媒體的跟蹤下完成了“朝圣”。但請大家想想,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還少嗎?我們整天在新聞報紙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