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且∠ A′ O′ O為二面角 A′- DE- B的平面角, ∴∠ A′ O′ O=60176。 ∶ ∶ ,△ △V V = ( 13 S h ) ( 13 S h ) = h h = 1 3O G E F C G E F G E F G E F1 2 1 2? ? 在 △ 中,斜邊 上的高 ∶ ,∴∠ ,即異面直線 與 所成的角為 .FK =12AE =34a CF =32a CK =74a c os C F K ==23C F K = a r c c os23AE CFa r c c os23CF FK CKCF FK2 2 22? ? (2)∵各棱長均相等, E為 BC中點,∴ BC⊥ AE, BC⊥ DE ∴ BC⊥面 AED∴面 AED⊥面 ABC,過 F作 FH⊥ ED 于 H,則 FH⊥面 BCD, ∴∠ FCH是 CF與面 BCD 所成的角. FH AO FH = 66 as i n F C H = FHCF = 23是四面體的高 的一半,∴∴ ∠ , ∴∠故 與面 所成的角為 .F C H = a r c s i n 23CF A B C a r c s i n 23 【例 3】 已知 D、 E分別是正三棱柱 ABC- A1B1C1的側棱 AA1和 BB1上的點,且A1D=2B1E=B1C1(如圖 ) 求過 D、 E、 C1的平面與棱柱的下底面 A1B1C1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點撥: 在圖上,過 D、 E、 C1的面與棱柱底面只給出一個公共點 C1,而沒有畫出它與棱柱底面所成二面角的棱,因此還需找出它與底面的另一個公共點,進而再求二面角的大?。? 解 : 在平面 AA1B1B內延長 DE和 A1B1交于 F,則 F是面 DEC1與面 A1B1C1的公共點,C1F為這兩個平面的交線,所求的二面角就是 D- C1F- A1的平面角. ∵ A1D∥ B1E,且 A1D=2B1E. ∴ E、 B1分別為 DF 和 A1F的中點, ∵ A1B1=B1C1=A1C1, ∴ FC1⊥A 1C1,又面 AA1C1C⊥面 A1B1C1, FC1 在面 A1B1C1內 ∴ FC1⊥ 面 AA1C1C,而 DC1在面 AA1C1C內, ∴ PC1⊥DC 1, ∴∠DC 1A1是二面角 D- FC1- A1 的平面角. 由已知 ,∴∠ π .故所求二面角的大小 為 π .A D = B C = A C DC A = 41 1 1 1 1 1 4 點評: 當所求的二面角沒有給出它的棱時,可通過公理 1和公理 2,找出二面角的兩個面的兩個公共點,從而找出它的棱,進而求其平面角 的大小即可.若利用 θ 求 θ , 其中 θ 為二面角的大小 ,△△c os = S S ( )A 1 B 1 C 1DE C 1 作為解答題,高考中是要扣分的,因為它不是定理. (三 )有關空間距離問題 【例 4】 如圖, ABCD 是邊長為 4的正方形, E、 F分別為 AB、 AD的中點, GC⊥面 ABCD且 CG=2. 求點 B到平面 GEF的距離. 點撥: 因點 B在面 GEF 的射影不好確定,所以不宜直接求其距離,由已知容易得出BD∥ GEF,故可將求 B到面 GEF的距離問題轉化為求直線 BD與面 GEF的距離來解決. 解法 1: 連接 BD,∵ E、 F分別為 AB、 AD 的中點,∴ EF∥ BD,又∵ EF在面 GEF內,而BD 不在面 GEF內,∴ BD∥面 GEF.∴ B到面 GEF的距離等于直線 BD到面的距離,連接 AC,分別 交 EF和 BD于 K, O,連 GK,∵ EF⊥ AC, EF⊥ GC,∴ 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