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H 2sp2 sp3 反應(yīng)的凈結(jié)果是 L基團(tuán)被取代,故稱為親核取代反應(yīng)。 C H 3 C O N H 2C H 3 C O O Hb . p ( ℃ ) 1 1 8 2 2 2 酰胺 > N 一取代酰胺 > N 二取代酰胺 如: H C O N H 2b . p ( ℃ ) 1 9 8H C O N H C H 31 8 0H C O N ( C H 3 ) 21 5 3 2. 溶解度 酰鹵、酸酐和酯不溶于水,但低級(jí)酰鹵、酸酐 遇水則分解。 C H 3 C O O C H 3C H 3 C O C l C H 3 C H 2 C O O HM 7 8 . 5 7 4 7 4b . p ( ℃ ) 5 1 5 7 . 5 1 4 1 . 1( C H 3 C O ) 2 OMb . p ( ℃ )1 0 21 3 9 . 6C H 3 C H 2 C H 2 C H 2 C O O H1 0 31 8 7 酰胺 >> 相應(yīng)的羧酸 原因:酰胺的氨基上的氫原子可在分子間形成 較強(qiáng)的氫鍵。 C H 3 C H 2 C O O H B r 2 / P C H 3 C H C O O HB rB r 2 / P C H3 C C O O HB rB r 鹵代酸中的鹵原子與鹵代烴中的鹵原子相似,可以進(jìn)行親核取代反應(yīng)和消除反應(yīng)。如: C l 3 C C O O H△C H C l 3 + C O 2C=OC H 2 C O O HC=OC H 3△ + C O 224 某些芳香族羧酸不但可以脫羧,且比飽和一元酸容易如: △O 2 N N O 2N O 2C O O HO 2 N N O 2N O 2+ C O 2 二元羧酸受熱,依羧基的相對(duì)位置不同,其產(chǎn)物各 異,乙二酸、丙二酸脫羧生成一元酸;丁二酸、戊二酸 脫羧生成酸酐;己二酸、庚二酸則脫羧兼脫水生成酮。飽和一元羧酸在加熱下較難脫羧,但低級(jí)羧酸的金 屬鹽在堿存在下加熱則可發(fā)生脫羧反應(yīng)。 ROH ( C H 3 ) 3 C C O O H ①② L i A l H 4H3 O +( C H 3 ) 3 C C H 2 O H該法不僅產(chǎn)率高,而且不影響 C=C和 C≡C的存在,可用 于不飽和酸的還原。 C H 2 C O O N H 4C H 2 C O O N H 43 0 0 ℃ N H==OO22 (四)還原反應(yīng) 羧酸不易被還原。 羧酸與 NH3或 RNH R2NH作用,生成銨鹽,然后加 熱脫水生成酰胺或 N取代酰胺。 R O H 3 176。故對(duì)同一種醇而言,不同羧酸的反 應(yīng)活性順序是: H C O O H > C H 3 C O O H > R C H 2 C O O H > R 2 C H C O O H > R 3 C C O O H21 4. 酰胺的生成 醇的結(jié)構(gòu)的影響: C H 3 O H > 1 176。 + H++ H 2 OR C=OO H H O C R 39。 R C=OO H H O R 39。酰 氧 鍵 斷 裂R C=OO H H O R 39。 B. 脫水方式 酯化時(shí),羧酸和醇之間脫水可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究竟按哪種方式脫水,與羧酸和醇的結(jié)構(gòu)及反應(yīng)條 件有關(guān)。 R C O O H + R ’ O H H + R C O O R ’ + H 2 O 酯化反應(yīng)是典型的可逆反應(yīng),為了提高酯的產(chǎn)率, 可根據(jù)平衡移動(dòng)原理,或增加反應(yīng)物濃度,或減少生成 物濃度,使平衡向右移動(dòng)。 R C =OX + N a O C =OR ’ △ R C =OC =OR ’O + N a X 某些二元酸,只需加熱即可生成五元環(huán)或六元環(huán)的 酸酐。 羧酸的分子間脫水 只適用于制備簡單酸酐 。 除 HCOOH外,羧酸與脫水劑 [P2O5或 (CH3CO)2O]共 熱,兩分子羧酸則發(fā)生分子間脫水生成酸酐。 N O 2C O O H + S O C l 2N O 2C O C l + S O 2 + H C l 2. 酸酐的生成 上述方法如何選用,取決于原料、產(chǎn)物與副產(chǎn)物之 間的沸點(diǎn)差 (沸點(diǎn)差越大,越容易分離 )。 + P C l 5 + P O C l 3C O O H C O C l + H C lb . p 2 4 9 ℃ 1 9 7 ℃ 1 0 5 . 3 ℃ 磷酰氯沸點(diǎn)較低 (℃ ),故適用于制備高沸點(diǎn)酰氯。 N H 、 、 ) 除 HCOOH外,羧酸可與 PCl PCl SOCl2作用,羧酸中的羥基被氯原子取代生成酰氯。 苯 甲 酸對(duì) 甲 苯 酚N a H C O 3水 溶 液溶 解 : 苯 甲 酸 鈉不 溶 : 對(duì) 甲 苯 酚過 濾 濾 液濾 餅 : 對(duì) 甲 苯 酚H + 過 濾 苯 甲 酸 晶 體 不溶于水的羧酸,既溶于 NaOH,又溶于 NaHCO3; 不溶于水的酚,溶于 NaOH,但不溶于 NaHCO3; 不溶于水的醇,既不溶于 NaOH,也不溶于 NaHCO3。R C O O H + N a H C O 3 R C O O N a + + C O 2 + H 2 O羧 酸 是 比 碳 酸 更 強(qiáng) 的 酸 。 如: ( C H 3 ) 3 N C H 2 C O O H O 2 N C H 2 C O O H+p K a 1 . 8 3 1 . 6 8 供電子誘導(dǎo)效應(yīng) (+I效應(yīng) )使酸性 ↓,其相對(duì)強(qiáng)度: 13 O > C O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