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徐黎麗:《蒙古帝國和元朝與金帳汗國的政治關(guān)系》,《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1魏良弢:《阿拉伯進入中亞與中亞伊斯蘭化開始》,《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1王俊榮:《一個偉大而有永恒魅力的巨人》,《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1期。李學(xué):《北元、蒙古、明代蒙古——兼與鮑音先生商榷》,《內(nèi)蒙古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年,第3期。哈全安:《伊斯蘭圣戰(zhàn)思想探源》,《亞非論壇》(雙月刊),2001年,第3期。丁明仁:《古蘭經(jīng)語言特點初探》,《阿拉伯世界》,1994年,第4期。所載鎮(zhèn)江帝師寺——有關(guān)元代帝師寺與蒙古字學(xué)的一點佐證》,《中國藏學(xué)》,2004年,第1期(總第65期)。陳德成:《論伊斯蘭教的生命力及其形成原因》,《西亞非洲(雙月刊)》,1997年,第6期。卷四下》,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2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tài)》,2001年,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下冊》,1990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周良霄、顧菊英:《元史》,2003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元朝)陶宗儀:《輟耕錄》,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2(明朝)宋濂:《元史》,1979年,北京:中華書局。1彭樹智:《阿拉伯國家史》,200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默父:《阿拉伯帝國》,2001,西安:三秦出版社。1劉近勝:《元史論叢》,2004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藍琪:《稱雄中亞的古代游牧民族》,2004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金宜久:《伊斯蘭教史》,199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黃時鑒:《元朝史話》,1985年,北京:北京出版社。郭應(yīng)德:《阿拉伯通史》,199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1990年,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陳高華:《元史研究新論》,2005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二)中文著作蔡偉良:《燦爛的阿拔斯文化》,1997年,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扎格盧勒:《阿拉伯馬格里布史》,1975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美)希提,馬堅譯:《阿拉伯通史》,1979年,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卷12》,2005年,濟南:齊魯書社。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2004年,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G馬茂德,吳云貴、金宜久、戴康生、安保枝譯,吳云貴校:《伊斯蘭教簡史》,198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巴基斯坦)賽義德1(英)伯納??枺跤婪?、趙桂云譯:《穆罕默德生平》,1986年,北京:新華出版社。1(埃及)穆罕默德古德諾,蔡向陽、李茂增譯:《解析中國》,2005年,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美)弗蘭克1(法)勒內(nèi)1(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史衛(wèi)民 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1998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內(nèi)法林頓,秦學(xué)信、楊春麗譯:《宗教的歷史》,2003年,第2版,太原:希望出版社。(瑞典)多桑,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2004年,北京:中華書局。(英)丹皮爾,李珩譯:《科學(xué)史及其哲學(xué)和宗教的關(guān)系》,2001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ㄟ~克爾、莫希(德國)卡爾(意大利)馬可耿升、何高濟譯:《柏朗嘉賓蒙古行記艾敏,納忠譯:《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史》,1982年,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boston:Routledge and Kegan 、Schurmann, .,Mongolian Tributary Practices of the 13 Century,1956,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Tabari,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Michael Fishbein,The History of alTabari:The Victory of Islam, 1997,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中文(一)譯著(巴基斯坦)加米爾?艾哈邁德,敏文杰譯:《全人類的先知——穆罕默德》,《中國穆斯林》,2004年,第3期。Kelly, .,F(xiàn)oreign Domination and Cultural Absorption: A Comparison of Egypt’s African Pharaohs(Dynasty 25)and China’s Mongol Overlords(Yuan Dynasty), 1993,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ncient World History in China,Tianjin:Naikai 、Saunders, .,A History of Medieval Islam,1978,London amp。New York: amp。 Sydney:Cambridge University 、Cleveland,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2004, Boulder, Colo.: Westview 、Courbey, Youssef amp。New Rochelle amp。 Londonamp。 Serjieant, .amp。、Beeston,.amp。參 考 文 獻一、英文Allsen,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 2001, New Jersey amp。(八)、總結(jié)指出除了上述原因的差異外,也指出外部因素的影響,以及蒙古民族作出了哪些改進等等。(七)、民族政策的差異阿拉伯人以宗教信仰為紐帶,來區(qū)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宣揚穆斯林人人平等、人人皆兄弟,允許異教徒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且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大力提拔有才能的異教徒,擴大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根基。元朝大興佛寺、大賜田地與財產(chǎn)、奉佛為師,僧人為非作歹、欺官壓民,甚至侮辱王室,元朝統(tǒng)治者竟不追究。在改信的宗教上,統(tǒng)治者又“太過投入”。在信仰上蒙古統(tǒng)治者出現(xiàn)了分裂,并且由于宗教矛盾彼此戰(zhàn)斗多年。最后,成吉思汗以摔跤為名將闊闊出除去,才最終避免了一場權(quán)力角逐、統(tǒng)治階級分裂的危險。成吉思汗時期,薩滿闊闊出為打擊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兒,宣稱合撒兒也是上天派來的真命天子,唆使成吉思汗斬草除根,殺了合撒兒。薩滿可以使蒙古統(tǒng)治者地位鞏固,宣稱其為“真命天子”,世人均須服從于他。因此,薩滿在其信仰區(qū)地區(qū)十分顯赫。蒙古統(tǒng)治者最初信奉的是薩滿教。為了減輕經(jīng)濟負擔(dān),大批異教徒紛紛改而信仰伊斯蘭教,大大擴充了穆斯林的隊伍。《古蘭經(jīng)》是阿拉伯人的生活準則,它涉及道德、教育、商業(yè)、農(nóng)業(yè)、信仰等等方面,幾乎涉及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阿巴斯王朝衰落后,控制的范圍僅限于巴格達周圍地區(qū),但各“獨立”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都沒有自稱哈里發(fā),或稱“蘇丹”,或稱“艾米爾”等等,都承認哈里發(fā)為唯一的最高宗教首領(lǐng)。(六)宗教政策的差異阿拉伯民族重視建設(shè)本民族的宗教——伊斯蘭教,并確立真主“安拉”至高無上的地位,宣稱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封印使者,各哈里發(fā)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有利于從思想上統(tǒng)一阿拉伯民族,從而有利于維護鞏固政權(quán)。”元朝統(tǒng)治者認為文人長于空談,理學(xué)于治理國家無補,遂禁止科舉考試多年。成吉思汗認為“人生最快樂的是,殺人性命、奪盡其財產(chǎn)、使其根絕、令其親友痛哭,淫其妻女。阿拉伯逐漸形成了三大文化中心:巴格達、開羅、科爾多瓦,很多西方求學(xué)者都不辭千里前來求學(xué)。大量的他國書籍被翻譯成阿拉伯文,促進了阿拉伯文化的繁榮,使得阿拉伯文化在當時獨步一時。哈里發(fā)也重視文化建設(shè),艾布?伯克爾編訂《古蘭經(jīng)》,奧斯曼編訂《古蘭經(jīng)》奧斯曼定本,并禁止將其翻譯成他族文字,這樣既傳播了伊斯蘭教,又能傳播阿拉伯語。(五)、文化政策的差異阿拉伯比較重視文化建設(shè)。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言及公田,誰不怨恨!言及公田,誰肯耕種!”根據(jù)當時的人說,公田的租金比私田高20倍。但田租、稅收高得驚人,難以調(diào)動人民的積極性。以元朝為例。阿拉伯帝國時期,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經(jīng)濟建設(shè),根治沙河、改良土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輕賦薄稅、政策優(yōu)惠、統(tǒng)一貨幣、鼓勵商業(yè)。(四)、經(jīng)濟政策的差異阿拉伯民族征服某地后比較重視該地的穩(wěn)定與經(jīng)濟建設(shè)。蒙古內(nèi)部的爭斗十分激烈,與其統(tǒng)治共始終: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忽必烈與昔里吉的汗位之爭、元朝第二代皇帝鐵穆耳死后僅僅26年竟換皇帝8個、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火拼至伊利汗國滅亡、察合臺汗國與窩闊臺汗國的戰(zhàn)爭、察合臺汗國與元朝的戰(zhàn)爭、各汗國內(nèi)部蒙古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斗爭等等。之所以如此,部族間的固定婚姻是致命殺手。以木華黎家族為例?;实鄢霰亓医K年80歲外,元朝皇帝無一人超過成吉思汗66歲,順帝妥歡貼睦爾51歲,成宗鐵穆耳42歲,其余的則未超過40歲。統(tǒng)治者基本上不和被征服民族通婚,不符合今天的優(yōu)生優(yōu)育的標準。即使敵方稍作抵抗,屠城殺絕,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連嬰兒、孕婦也在劫難逃。阿巴斯王朝的哈里發(fā)大多均是混血兒。此種方式,有利于瓦解敵方斗志,并信仰伊斯蘭教。四、文章初步框架及主要內(nèi)容(一)前言主要解釋說明題目——兩大征服民族的不同歸途——的含義。伯歷史的書籍,多些其他思路。(17)賈晞儒,《蒙古文字與蒙古族歷史》,《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49——57頁。(15)畢奧南,《蒙古汗國與元朝關(guān)系的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12月,第14卷第4期,第40——51頁轉(zhuǎn)148頁。,Mongolian Tributary Practices in the 13th Centur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Dec.,1956),304—389.(13)徐黎麗,《蒙古帝國和元朝與金帳汗國的政治關(guān)系》,第26——37頁。綜觀研究阿拉伯歷史的著作,我發(fā)現(xiàn)它們有有個共同的特點:以時間為主軸,從古到今地介紹、闡述阿拉伯的歷史,如《阿拉伯通史》、《阿拉伯簡史》、《阿拉伯史綱》、《伊斯蘭教簡史》、《伊斯蘭教各民族與國家史》等等,而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就阿拉伯歷史的某個問題深入分析其始末的著作,沒有一部構(gòu)建阿拉伯歷史的理論性著作,對此深感惋惜。針對學(xué)術(shù)界或僅對兩個民族的歷史單獨研究,或僅僅只考察某兩個人物在某個領(lǐng)域的差異(如前面所提及的漢扎羅夫的《穆罕默德和成吉思汗的比較:在世界帝國建設(shè)中的宗教因素》),我想就這兩個曾經(jīng)在歷史上叱咤風(fēng)云的征服民族,為何有如此迥異的命運這一現(xiàn)象,做個初步的探討,希望學(xué)術(shù)界多關(guān)注這兩大民族,多思考這兩大民族的異和同。三、創(chuàng)新點1. 本篇論文,學(xué)生認為有如下創(chuàng)新。另外,還有,黃時鑒、邱樹森各編的《元朝史話》,史衛(wèi)民的《都市中游牧民》,藍琪的《稱雄中亞的游牧民族》等等資料也值得參考。楊志玖先生的《元史三論》,論及元朝的經(jīng)濟政策問題。明朝陶邦瞻編寫的《元史記事本末》,共27章,以事件為紐帶闡釋了元朝歷史,也是一部值得參考的資料。中國學(xué)者對蒙古歷史尤其是對元朝的歷史研究就更多了。瑞典學(xué)者多桑的《多桑蒙古史》也十分值得參考。與蒙古統(tǒng)治者同時代,并為蒙古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伊朗的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一版再版,既有英文版的,也有中文版的,足見其重要性。(11)哈全安的《伊斯蘭圣戰(zhàn)思想探源》,等等。(9)王三義,《阿拉伯文明與拜占廷的碰撞與融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6月,第14卷第2期,第84——88頁。()論文研究方面,主要有《面對阿拉伯人的征服,拜占廷最初采取的反應(yīng)》《倭(5)馬亞王朝時期阿拉伯—拜占廷的關(guān)系》,魏良弢的《阿拉伯進入中亞與中亞伊斯(7)(8)蘭化開始》,王達苗的《論中古時期伊斯蘭勢力的崛起》、王三義的《阿拉伯文(9)(10)明與拜占廷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陳萬里的《阿拉伯民族意識的形成和覺醒》、(2)Walter Emil Kaegi,Initial Byzantine Reactions to the Arab Conquest,Church History,No.,2(Jun.,196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