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我用普羅提諾的一句話來結(jié)束本文:“偉大的和最后的斗爭在等待著人的靈魂。本文首先詮釋了審美時尚的基本內(nèi)涵,進而對審美時尚中所出現(xiàn)的審美主體的邊緣化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此分析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其論據(jù)緊緊圍繞論點層層的遞進,展開論述,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盵83]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第56頁參考文獻::《論時尚文化的審美意蘊》,《學術(shù)論壇》2004年第3期:《論審美時尚的非審美心理動因》,《汕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論審美時尚的個體選擇》,《汕頭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論審美時尚的特性》,《汕頭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論審美時尚的流變規(guī)律》,《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論審美時尚潛在的負價值》,《汕頭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美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美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世紀西方美學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反美學》,學林出版社1995年版:《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西方美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美學的感染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美學與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形象與生存—審美時代的文化理論》, 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The aesthetic significanle of aesthetic fashion —The speechless monologue of marginalization principalAbstract Aesthetic fashion is a kind of aesthetic phenomenon which is extensive popular in today’s world. Under the pop culture context , its energence takes the masses as essential motive, its chatacteristic takes the masses as basic background as well .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 former quintessential position of aesthetic principal part has changed into pop position .The personality of aesthetic principal lost itself when in the process of pursue illusion , the quality of principal monologue is more striking. The main part of aesthetic principal is replaced by machinery sumtion and tdchnologic reason promote the aesthetic principal to the helpless manginal place. The especial important is the shared properties, same quality and its inner authority of aesthetic fashion, exile the aesthetic principal to the clultural mangin . The personality bees an arena of different symbols , aesthetic principal ang its role divided into two pieces unavoidably .The principal parts only see its existence in other’s mirror , principal desolated quietly. But as a subject concern aesthetics , the aesthetics takes on the butdern to sabe the marginal state of aesthetic principal . Under today’s circumstance , though the munication of aesthetic selfmonologue . thereby , to achieve the final concern for people . So the aesthetics must charge its former research angle,find a new word to seek its place in today’s academic system . using its special critical spirit made the aesthetic principal find its own free space.Key word aesthetic fashion principal part of marginalization aesthetic marginalization 教師評語: 題目:審美時尚的美學意蘊 ——邊緣化主體的獨白 審美時尚中的審美主體的邊緣化問題,目前在美學界還很少有人去探究。也只有這樣,美學才能在現(xiàn)時代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有自己的話語,而不再呆在一個孤單的角落里無言的獨白。因此,美學話語的轉(zhuǎn)變應(yīng)該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審美時尚文化中人的位置,包括人的生存狀態(tài)、人格構(gòu)成、文化品格和情感生活; ② 大眾文化的價值內(nèi)涵,包括它的價值環(huán)境、價值屬性、價值類型和價值功能;③ 大眾文化的價值檢驗,包括它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評價和價值意識;④大眾文化的價值導向,包括這種導向如何成為可能,它的限度有多大,它的機制如何以及怎樣等等?!盵82] 潘知常:《反美學》,學林出版社 1985年版 第9—10頁這種美學話語的轉(zhuǎn)變,使美學的研究失去了本來自有的概念與系統(tǒng),暫時失去了本來所有的語言,走向?qū)W科自身的邊緣化,即所謂的“失語癥”,這是一種美學的自我放逐:總是處于無邊的自我焦慮之中,害怕遭到市場的拒絕的焦慮,就干脆討好社會以取媚;不能從自己的內(nèi)心中孕育出一種強大的抗拒孤獨的力量,就轉(zhuǎn)而求乞于某種外在的力量,以為市場服務(wù)來作為缺乏自信的一種掩飾,借助這種做法來克服自身生活上的邊緣感與心理上的自卑感,從而緩解自己心中的緊張和痛苦;熱衷于人為地制造出某種聲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把神圣的自贖變成為物質(zhì)的自救;既然不能把這種邊緣感與自卑感轉(zhuǎn)化為強有力的文化批判,就把它轉(zhuǎn)化為一種無聊的麻醉?!盵81]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李步樓譯,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版,第17頁正是因為審美時尚將自身明確定位為一種商品,以市場原則為導向,以淺層次的商品平等原則代替空洞的教條說教,以緊張工作后的輕松原則參與大眾的日常生活,以壓抑意識的釋放原則緩解社會的緊張,以自然淘汰的選擇原則不斷地推動文化產(chǎn)品的更新,因此薛富興認為,在現(xiàn)代化的生活條件下,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中的孤獨、緊張和空虛感將是每個中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經(jīng)驗,解決這些精神痛苦則是當代文化之主題,而王一川則相應(yīng)的提出了“修辭論美學”的主張。……從最本質(zhì)的意義看,這種審美文化的消費性表明了生活與審美的同一。(三)美學所應(yīng)實現(xiàn)的轉(zhuǎn)變—對美學的拯救從審美時尚的特性及其產(chǎn)生來看,它的根源在于消費社會中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大眾文化,而大眾文化要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商業(yè)邏輯和對(價值)理性的懸置,他所關(guān)心的“是消費時的情感快樂及夢想與欲望等問題”,“與傳統(tǒng)審美注重精神性、情感感染性相比較,當代審美文化更突出了消費性特征。他說:“如果就人與自然、與對象世界的動態(tài)區(qū)別而言,人性就是主體性,就是說,相對于整個對象世界,人類給自己建立了一套既感性具體擁有現(xiàn)實物質(zhì)基礎(chǔ)又超生物族類、具有普遍必然性質(zhì)的主體力量。他從馬克思早期著作中找到了理論依據(jù),從而可以放心的講他的“人類學本體論的實踐哲學”或“主體性的實踐哲學”。但時隔20年之后,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即由對人性、主體性的批判轉(zhuǎn)向?qū)θ诵?、主體性的頌揚。這次“美學熱”的焦點人物是李澤厚。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內(nèi)地又出現(xiàn)了一次持續(xù)時間更長,影響范圍更大的“美學熱”。正是因為朱光潛的堅持,我們的美學才不至于離題太遠。朱光潛將那些沒有美學常識的論敵稱為“主觀恐懼癥”患者。這場大討論是從批判朱光潛的資產(chǎn)階級美學思想開始的。第四,對“主觀恐懼癥”的批判和對學術(shù)嚴肅性的維護。其主要代表是蔡儀。這種精神集中體現(xiàn)在對資產(chǎn)階級文藝思想的批判上。”[77] 《宗白華全集》 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1994年版,第405—406頁另一方面又說:“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學權(quán)力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學落后的民族,但不肯體會人類全體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參天地,贊化育’,提攜全世界的生命,演奏壯麗的交響樂,感謝造化宣示給我們的創(chuàng)化秘密,而以廝殺之聲暴露了人性的丑惡,西方精神又要往哪里去?哪里去?這都是引起我們惆悵、深思的問題。一個最尊重樂教、最了解音樂價值的民族沒有了音樂。卑鄙了,怯弱了,我們也現(xiàn)實得不近情理的了。在《中國文化的魅力精神往那里去?》一文中,宗白華的批判是兩方面的,他一方面說:“中華民族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宇宙旋律及生命節(jié)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樂的心境愛護現(xiàn)實,美化現(xiàn)實,因而輕視了科學工藝征服自然的權(quán)力。第二,對生命精神的批判性反思,這主要是在近代中國由于受到內(nèi)外的壓力,中國美學家開始找中華民族固有的但長期被掩蓋的生命精神。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他的這個主張,是在1919年提出來的,那是中國歷史上新舊勢力斗爭達到白熱化的年代。以蔡元培為例,他提倡的是“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實際上是以新的代替舊的,以近代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意識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意識。(二)美學應(yīng)有的批判功能美學必須具有獨有的批判功能,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人的終極關(guān)懷,而從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的發(fā)展來看,美學正好承擔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這正是我們當代的學者需要借鑒的:第一,對封建意識的批判。每個時代都會產(chǎn)生獨特的審美創(chuàng)造、藝術(shù)創(chuàng)造以及生活美化等審美成果,美學正是要在文化發(fā)展的鏈條中對此加以闡釋和安置。當我們從任何其他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都無法獲得有關(guān)人的感性能力的專門知識時,學習專門知識時,學習專門研究人的感性體驗的美學,就有著充分的必要性。人們發(fā)現(xiàn),人的感性同人的理性、意志、邏輯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