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奧陶統(tǒng)僅見于華北地臺區(qū)的西南緣,以碳酸鹽巖為主,稱背鍋山組。山東也有峰峰組。 冶里組 與 鳳山組 的環(huán)境相近,都處于水下高能帶,但冶里組的竹葉灰?guī)r不見氧化圈,說明雖然海水時深時淺,總的仍然是淺海環(huán)境,與上寒武統(tǒng)的潮間淺灘環(huán)境有所不同。說明在總的淺海環(huán)境中,有時仍有“薩布哈”出現(xiàn)。 亮甲山組: 含燧石結核白云巖、巨厚層豹皮狀灰?guī)r 。 下段:白云質(zhì)灰?guī)r,鈣質(zhì)白云巖為主,下部夾數(shù)層鈣質(zhì)白云質(zhì)角礫巖及礫狀灰?guī)r、白云巖。上奧陶統(tǒng)僅見于西部邊緣。 橫向變化及古地理 (Lateral Change and Palaeogeography) 45 橫向變化及古地理 (Lateral Change and Palaeogeography) 46 47 中國東部寒武系對比圖 48 華北地臺的奧陶系及其地史特征 The Ordovician History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 Early Palaeozoic History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49 在華北地臺范圍內(nèi),穩(wěn)定類型的奧陶系普遍分布,但由于 中奧陶世后期地殼上升 ,奧陶系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蝕,各地殘留層位不一。北部燕遼地區(qū)相對下降,海水變淺,為濱淺海灰?guī)r沉積。 橫向變化及古地理 (Lateral Change and Palaeogeography) 44 晚寒武世華北地區(qū)南部淮南、豫西和晉南一帶開始上升,形成這一地區(qū)以白云巖為主的濱海潮上帶沉積 (三山子組 )。華北古陸進一步縮小。 43 中寒武世毛莊期、徐莊期海侵繼續(xù)延伸到呂梁山。 梅樹村期和筇竹寺期全區(qū)均無沉積 , 滄浪鋪早期開始從南側(cè)秦嶺海槽逐步向北海侵 。 整個上統(tǒng)屬 潮間與潮下相間的濱淺海 沉積 , 與張夏組相比海水有所變淺 , 屬海退系列 。 41 上統(tǒng)三個組的巖性基本相同 , 為灰?guī)r ,泥質(zhì)灰?guī)r和竹葉狀灰?guī)r 。張夏組以鮞狀灰?guī)r為主,波痕、斜層理發(fā)育,且有細粒海綠石,無陸屑加入,鮞粒幾經(jīng)改造遷移,是 淺海潮下高能 環(huán)境下的沉積。 角度不整合 下伏太古界泰山群 40 張夏剖面海平面變化特征 從巖相分析來看,整個剖面可看作一個沉積旋回的兩個部分。 毛莊組 紫色砂質(zhì)頁巖夾少量薄層灰?guī)r。 中統(tǒng) 張夏組 鮞狀灰?guī)r、灰?guī)r夾少量頁巖。 長山組 灰?guī)r、泥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及少量鮞狀灰?guī)r。 山東張夏和河北唐山是我國中 上寒武統(tǒng)的標準剖面所在地 。 The Silurian History of South China 31 橫向變化及古地理 (Lateral Change and Palaeogeography) The Silurian History of South China 32 Silurian correlation, E. China 33 早 | 中 志 留 世 古 地 理 圖 34 中 | 晚 志 留 世 古 地 理 圖 35 早古生代地史 Early Paleozoic geohistory 一、華南地區(qū) 二、華北地臺 (板塊 ) 三、塔里木地臺 (板塊 ) 36 Early Palaeozoic Era 華北地臺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 The Cambrian History of North China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