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 41 。 進化的方向:種群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種 群的繁殖使有利變異基因不斷積累,不利變異基因逐代淘汰,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緩慢進化。 現代生物進化論: ① 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 ③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③ 自然選擇改變基因頻率,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④ 生殖隔離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這是針對有性繁殖的生物而言的。包括: ① 地理隔離: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礙,使彼此間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互相交配,并產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例如: AA 基因型頻率為 30/100=, Aa 基因型頻率為 60/100=; aa 基因型頻率為 10/100=;則 A 基因頻率= +1/2 0、 6=40%。2100=60%,a 基因頻率= 160%=40%。 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 ① 通過基因型計算基因頻率。基因庫:種群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其中每個個體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庫的一部分。 自然選擇:過度繁殖的情況下,更加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會存活,而不太適應環(huán)境的會死去,這個過程叫自然選擇。詳見四 1 23/ 41 過度繁殖:任何一種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強,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能產生大量的后代表現為過度繁殖。 花藥離體培養(yǎng)法:具有不同優(yōu)點的品種雜交,取 F1 的花藥用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進行離體培養(yǎng),形成單倍體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單倍體染色體加倍,選取符合要求的個 體作種。 三倍體無籽西瓜: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西瓜幼苗得到四倍體西瓜;用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雜交,得到三倍體的西瓜種子。(通常使用秋水仙素 來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從而獲得多倍體植物。單倍體育種可大大縮短育種年限。 實例 用高桿抗銹病的小麥和矮桿不抗銹病的小麥雜交,培育出矮桿抗銹病的新類型。 實例 青霉素高產菌株的培育。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不遺傳的變異: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變異 ,遺傳物質沒有改變,不能進一步遺傳給后代。 一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一倍體。 多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多倍體。 二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二倍體。 染色體組:一般的,生殖細胞中形態(tài)、大小不相同的一組染色體,就叫做一個染色體組。)或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等改變。 染色體變異:光學顯微鏡下可見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或者染色體數目變異。 基因 突變的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條件或者生物內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 DNA 復制過程出現小小的差錯,造成了基因中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的改變,最終導致原來的基因變?yōu)樗牡任换?。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越早,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多,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越晚,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少;突變率低;多數有害;不定向性(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fā)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 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 ① 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種射線; ② 化學因素:主要是各種能與 DNA 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化學物質; ③ 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細胞內的病毒。 誘發(fā)突變(人工誘變):有些突變是在人為條件下產生的,這叫人工誘變。 21/ 41 (2)基因突變 (Ⅱ ) 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 DNA 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在減 Ⅰ 分裂中,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會自由組合。后發(fā)現, RNA 同樣可以反過來決定 DNA,為逆轉錄。 終止密碼子:三個密碼子 UAA、 UAG、 UGA,它們并不決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質合成過程中,卻是肽鏈增長的終止信號。 密碼子 : mRNA 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叫做密碼子。 20/ 41 轉錄:在細胞核內以 DNA 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在有 ATP 供能和 RNA 聚合酶作用下合成 mRNA 的過程稱為轉錄。 DNA 的半保留復制:在子代雙鏈中,有一條是親代原有的鏈,另一條則是新合成的。 復制條件為:模板、 4 種脫氧核苷酸、 DNA 解旋酶、 DNA 聚合酶、 ATP。 DNA 的雙螺旋結構:由沃森和克里克首先提出,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 向平行),構成 DNA 的基本骨架。 DNA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 A)脫氧核苷酸;鳥嘌呤( G)脫氧核苷酸;胞嘧啶( C)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 T)脫氧核苷酸;組成四種脫 19/ 41 氧核苷酸的脫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樣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種含氮堿基: ATGC。 ② 組成 DNA 的基本單位 ——脫氧核苷酸。 ③ 此實驗還證明了 DNA 能夠自我復制,在親子代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也證明了 DNA 能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新的噬菌體中的蛋白質不是從親代連續(xù)下來的,而是在噬菌體 DNA 的作用下合成的。用 35P 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后,細菌體內無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而用 32 P 標記 DNA 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后,細菌體內有放射性 ,即表明噬菌體的 DNA 進入了細菌體內。 赫爾希 蔡斯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①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吸附 → 侵入 → 復制 → 組裝 → 釋放。在 S 型菌DNA 與 R 型菌混合后的培養(yǎng)基上找到了 S 型菌菌落,而多糖和蛋白質與 R 型菌混合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上只有 R 型菌菌落。說明死去的 S 型菌含有能將 R 型菌轉化為 S 型菌的 “轉化因子 ”。 3. 遺傳的分子 基礎 格里菲斯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用加熱的辦法將 S 型菌殺死,并用死的 S 型菌與活的 R 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 18/ 41 受精作用: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為合子的過程,叫做受精作用。 ③ 、精子細胞須經變形才成為有受精能力精子, 卵細胞不需經過變形即有受精能力。 ② 、精子形成時兩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產生四個精子細胞。不同點: ① 、間期精原細胞 → 初級精母細胞僅稍稍增大。精子細胞變形成精子。C、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染色體,染色體數目加倍,每一極子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D、末期: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分裂成兩個 次級精母細胞,染色體、 DNA 減半,每條染體含 2 個姐妹單體;減數第 Ⅱ 次分裂 :A、前期:(一般認為與減數第 Ⅰ 次分裂末期相同。B、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條染體含 2 個姐妹單體 。 受精作用: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為合子的過程,叫做受精作用。 四分體:每一對同源染色體就含有四個染色單體, 這叫做四分體。 非同源染色體:不能配對的染色體之間互稱為非同源染色體。 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兩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減少了一半。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這兩條染色體分別移向細胞的兩極。注意此時已經不存在同源染色體了。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紡錘體。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分別移向細胞的兩極,有時還伴隨細胞的變形。 減 Ⅱ 概述:減數第二次分裂與減數第一次分裂緊接,也可能出現短暫停頓。這兩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只有原來的一半。 16/ 41 減 Ⅰ 后期:由紡錘絲的牽引,使成對的同源染色體各自發(fā)生分離,并分別移向兩極。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紡錘體。由于交叉常常不止發(fā)生在一個位點,因此 ,染色體呈現 V、 X、 O 等各種形狀。 ③ 染色體連續(xù)縮短變粗,同時,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 DNA 的片斷交換,從而導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換,產生了基因重組,但每個染色單體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② 細胞內的同源染色體兩兩側面緊密相進行配對,這一現象稱作聯會。 減 Ⅰ 前期: (按時間順序 )① 細胞核內出現細長、線狀染色體,細胞核和核仁體積增大。 減數分裂間期:與有絲分裂間期相似,進行 DNA 的復制和相關蛋白質的合成。減數分裂的結果是,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來的減少了一半(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5)基因、環(huán)境因素與性狀的關系 (Ⅱ ) 性狀由基因型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決定。 ③ 提倡 “適齡生育 ”:女子生育的最適年齡為 24 到 29 歲。 遺傳病的監(jiān)測和預防: ① 禁止近親結婚:我國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