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生命問題是人類最古老的問題之一。早在先秦時期儒家的孔子就對生死問題理性對。史的價值之中,對死亡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從而忽視了個人的生命存在。人湮沒在“道”的綱常倫理系統(tǒng)中的觀念,最終束縛了人的自由發(fā)展。莊子則對死亡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天地間,人”“神人”的理想人格來消弭這種人生的苦難和死亡的焦慮。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在此得到了全面的體現(xiàn),因此,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xiàn)是重生輕死。②時至魏晉時期,中國的歷史進入了長達幾百年的分裂割據(jù)、動蕩不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混亂、黑暗、痛苦的時代,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充滿了奸詐、虛偽,很多知識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爭的漩渦,成為無謂的犧牲品。另一方面,漢末魏晉六朝卻是。與精神自由的雙重催動互生下,迎來了魏晉士人個人生命意識的覺醒。石麒為盡力,忠賢怒,誣以贓私,削其籍。朗恚詆石麒,石麒遂稱焱乞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