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ther和neither;而在修飾“多者”,表示相應(yīng)概念時,卻用all, any和none。各對詞呈互補(bǔ)分布。在英語定語從句中,引起定語從句的關(guān)系代詞which,that和as,也由于其語境條件不同而呈互補(bǔ)分布。先行詞同是指物,但當(dāng)先行詞是不定代詞、序數(shù)詞或最高級形容詞或被該三類詞修飾時,關(guān)系代詞用that;但當(dāng)引起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或緊接在介詞后且作介詞的賓語時,必須用which;而當(dāng)先行詞是such或the same或被這兩個中的任一個修飾時,又必須用as。英語表示“別的,另外的”這一概念的other與else也受語境影響而呈互補(bǔ)分布:在修飾疑問代詞、副詞及不定代詞時,用else,且放在被修飾詞的后面,其余情況下(比如:與不定數(shù)量代詞some,any一起修飾名詞時)用other,放在被飾詞的前面。例如:any other suggestions? Ask some other man for help (或ask some one else for help)。英語引導(dǎo)感嘆句的感嘆詞,同是表示“多么”這一意義的what或how也呈互補(bǔ)分布:在修飾名詞或以名詞為中心詞的短語時用what,在修飾形容詞、副詞和句子時用how。英語中同樣是在表示“程度結(jié)果”的句式中表示程度,表達(dá)“如此”這一意義的such和so也呈互補(bǔ)分布。修飾名詞或以名詞為中心的短語時用such。修飾形容詞、副詞時用so。英語中同是引導(dǎo)疑問句,表示征求對方意見的情態(tài)動詞will和shall的使用也呈語境互補(bǔ);與第一、三人稱連用時用shall,與第二人稱連用時用will。 句級語境,指語言表達(dá)式與其它語言表達(dá)式具有共處關(guān)系,共同構(gòu)成一個句子。句級語境對語義有闡釋和限定功能。以英語詞kill為例,kill的基本義是“殺死”,但在下組各句中,kill都不能解釋為“殺死”,語義各不相同。如: (24)1. The lion didn’t leave his kill until he satisfied his (獅子吃飽了后才離開獵物。)2. My feet are killing me.(我的腳很痛。) 3. That mistake has killed his chances.(他犯的那個過錯使他喪失了機(jī)會。) 4. That frost killed the flowers.(霜凍死了鮮花。) 5. “l(fā)t is strange,”the old man said,“He never went turtling. That is what killing the eyes.”(“這倒也奇怪”,老頭兒說。“他是從來不去釣龜?shù)?。釣龜才傷眼睛哩”)? 6. He killed the bottle.(他喝完了那瓶酒。) 7. That joke killed me.(使我笑破了肚皮。) 8. That killed him around here.(那件事使他威信掃地。) 9.Kill it(不要干了。)上面9例中的kill,其語義分別為“獵物”、“使…痛”、‘喪失’、“凍死”、“損傷”、‘喝完’、“笑破肚皮”、“威信掃地”、及“不要干了”(隱喻用法),沒有一個是“殺死”,這是kill )所處的的句級語境所決定的。 句級語境的闡釋功能是有限的,對于語義的確定往往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因此,通常需要求助于句群語境。 (25) He 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others. 句中“the others”指什么?根據(jù)句級語境,我們難以確定,就不得不求助于句群語境。例如在下面兩個句群語境中,the others的語義獲得了確定性,分別指“其他書”和“其他人”。 (26) Arthur went to the table and picked up the book that was open. He 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others.(阿瑟走到桌前,拿起那本開著的書,對其他的書連看也不看一眼。) (27)Arthur went to the table and picked up the open book.He 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others.(阿瑟走到桌前,拿起那本開著的書,對其他人連理也不理。)例(26)和例(27)中的“the others”分別為“其他的書”和“其他人”,是由與其共處的語言表達(dá)式“the book that was open” 和 “the open book”所決定的。“The book that was open”隱含了“桌子上不止一本”,而“the open book”沒有這種含義,故把例(27)中的“the others”只能理解為“其他人”,即:“other people who happened to be near the table at the time”。句群語境是指一個語言單位與另一語言單位同處一個話語中,構(gòu)成共處(cotext)的關(guān)系。話語通常理解為句子在交際活動中的使用(the use of the sentence in munication),被視為一種超句子(beyond the limit of the sentence)的語言單位。句子是通過語法連接手段等組合起來的一組形式單位;而話語是指用來完成交際行為的一群句子,即句群的使用。這群句子可組合成更大的交際單位,最后建立一個修辭模式(rhetoric pattern)。這個修辭模式具有作為整體的言語行為的交際功能 。例如: (28)So that when Lieutenant Osborn,ing to Russel Square on the day of the Vauxhall party,said to the ladles,“Mrs. Sedley,ma’am,I hope you have room;l’ve asked Dobbin of ours to e and dine here,and go with us to Vauxhall.He is as modest as Jos.”(W. Thackeray,Vanity Fair)到游樂場去的那一天,奧斯本中尉到了勒塞爾廣場,就對太太小姐們說:他跟喬斯差不多怕羞。) 本例中的modest為何義,很難確定。根據(jù)詞典,可有“謙虛”、“端莊”、“貞節(jié)”、“羞怯”、“有節(jié)制”、“樸素”諸多意義。句級語境顯然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無法確定的語義,只得求助于句群語境。本例出自Vanity Fair的第57頁。在第31頁,有一句對喬斯的描述:“Poor Joe(JoeJosJoseph),why will he be so shy?”(可憐的喬,干嗎那樣怕羞呢?)。既然都賓(Dobbin)被描述成與喬斯一樣,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里的modest與shy同義,即“怕羞”的意思。在第58頁,又有一句直接描寫都賓性格的話:“He(Dobbin)had arrived with a knock so very timid and quiet,that it was inaudible to the ladies upstairs”。(都賓來的時候怯生生地敲門音很輕,摟上的女士都沒有聽見。)由此句群語境可以斷定:例中的modest與shy,timid同義,應(yīng)為“羞怯的”,而不是“謙虛”、“樸素”等其他意義。這就是句群語境闡釋功能的作用所致。 .語言的歧義現(xiàn)象(ambiguities)自然語言本身所固有的歧義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屢見不鮮的。我們知道,一個或一串孤立的語言符號,其意義往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除了自然語言本身固有的歧義性外,有時說寫者為了某種寫作目的,故意創(chuàng)造的歧義,使有些語言單項(xiàng)產(chǎn)生歧義的情況普遍存在。語言中的歧義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詞義的不確定性和句法結(jié)構(gòu)引起的。A. 詞匯搭配歧義詞匯歧義是由于句子包含的多義詞、同音或同形異義詞,無法借助語境確定詞義而引起的。詞匯歧義實(shí)質(zhì)上是語義問題的延伸,出現(xiàn)詞匯歧義主要有下面幾種原因。首先,由于一詞多義或同音(形)異義引起的歧義。例如:(29)She drove to the bank. 例(29)作為一個獨(dú)立的句子, 可譯為:“她開車到銀行”或“她開車到河岸”。這個例句表明,由于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不足,同形異義詞bank的多義性造成了歧義。(30)The woman was mad.該例中的“mad”是個多義詞,在這個句子中至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生氣、發(fā)怒”,全句可以理解為:“這女子十分生氣”;第二種解釋是“發(fā)狂”,全句可以理解為:“這女子瘋了”;第三種解釋是“愚蠢”,全句可以理解為:“這女子愚蠢”。“mad”的多義造成了該句的歧義。另外,由于人們對于詞某些詞的分析和理解不同,或由于某些詞語的涵義和用法的不同,對某些詞得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意思而帶來的歧義。例如:(31)a bimonthly magazine該例既可理解為“雙月刊”也可理解為“半月刊”。也就是說“bimonthly”作形容詞用時有“二月一次”或“一月二次”的不同意義。在沒有語境限制的情況下就會產(chǎn)生歧義,無法確定它究竟表示哪種意義,因此可有不同的理解。又如:(32)unlockable該例既可分析為able to be unlocked(能夠打開鎖的),也可分析為not able to be locked(不能上鎖的)。 (33) What is his position?這是問他的位置還是觀點(diǎn)呢?如果在大會散會之后,一缺席者向一參加者了解主席關(guān)于雙方都知道某事的意見,那么,該句是問“他是什么態(tài)度?”若換成武警出擊,互相了解各自的位置,順便問第三者的位置,就不可能問態(tài)度。換position為attitude,或換全句為Where is he? 則可消除歧義。還有,因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在用詞上的差異也會引起歧義。例如:(34)The state invested a billion dollars in the project.該例中的billion是有歧義的, 因?yàn)閷illion這個詞,美國人和英國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美國billion表示“十億”(a billion = thousand millions);而在英國則表示“萬億”(a billion=million millions)。這兩個數(shù)字的差別之大簡直令人驚愕。所以,在自然語言中,由于一詞多義或同音(形)異義、對于詞的某種形態(tài)變化的分析和理解不同和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在用詞上的差異,詞作為語言的建筑材料可以是多義的,其現(xiàn)象極為普遍。B. 句法結(jié)構(gòu)歧義句法結(jié)構(gòu)歧義是由于結(jié)構(gòu)項(xiàng)進(jìn)入不同層次,引起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含混而造成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結(jié)構(gòu)分析而引起的。引起結(jié)構(gòu)歧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1) 并列連接詞and引起的歧義如果對并列連詞在兩個詞或幾個詞之間粘合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便會產(chǎn)生歧義。例如:(35)young men and women在這個例子短語中有兩個并列成分men and ,在men前還有一個定語young,這個定語可以認(rèn)為是只修飾men,即(young men) and women,也可以認(rèn)為是既修飾men又修飾women,即young (men and women)。這說明對詞語的多義性使用不當(dāng)會引起歧義和誤解,語言的切分不同也會引起歧義和誤解。又如:(36)She spoke to George and me.這個例句由于對and這個并列連詞表示的粘合度看法不同,可以有兩種解釋:既可指She spoke to both of us together,也可指she spoke to each of us ,內(nèi)部的語義關(guān)系發(fā)生了交叉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的歧義。再如:(37)She ate and watched television.該例句中有兩個并列的謂語成分ate和watched,它們由and連接起來。假如沒有語境的制約,這句話也產(chǎn)生了歧義。因?yàn)檫@兩個動作的隱含意義既可理解為先后進(jìn)行,即先吃飯,后看電視,也可理解為同時進(jìn)行,即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2) 因動詞的屈折變化相同而引起的歧義在英語里,動詞有三種基本的屈折變化形式,即過去形式、過去分詞形式和現(xiàn)在分詞形式。有些現(xiàn)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在轉(zhuǎn)化為形容詞后,仍然保留現(xiàn)在分詞或過去分詞形式,這些屈折變化和句法功能轉(zhuǎn)換往往會引起歧義。例如:(38)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該例中的“visiting”,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名詞relatives是中心詞,現(xiàn)在分詞visiting作定語,修飾名詞relatives, visiting relatives是名詞短語作句子的主語,全句的意思是:“來訪的親戚會令人感到討厭的。”第二種解釋是:動名詞visiting是中心詞,名詞relatives是動名詞的賓語,visiting relatives是動名詞短語,用作句子的主語,全句的意思是:“探望親戚會令人感到厭煩的?!痹偃纾海?9)The disappointed girl was relieved.該例中的“relieved”也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理解是:relieved是表語(由過去分詞relieved轉(zhuǎn)化而來),全句的意思是:“這個沮喪的女孩感到寬慰了?!?第二種理解是:relieved是過去分詞,和助動詞was一起構(gòu)成被動語態(tài),全句的意思是:“這個沮喪的女孩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了?!币鹌缌x的原因是對句子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變化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所致。可見,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不同或結(jié)構(gòu)層次不同都可能產(chǎn)生歧義。有些含有歧義的詞組或句子就其成分來看差不多都是一樣的,但如果采用層次分析,就不一樣了。因此,層次分析可以解釋大部分由結(jié)構(gòu)(或句法)產(chǎn)生的歧義現(xiàn)象。3)狀語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