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nts)和教育目的、目標、價值、教育哲學及歷史淵源的知識(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 Value,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等七個方面的知識組成[6]。臺灣學者金玉芝、孫志麟提出教師知識管理的“五項流程和兩項促動因素”的理論架構[7]。五項流程是知識取得、知識存儲、知識分享、知識應用和知識創(chuàng)新。兩項促進因素是信息技術和學習型組織(見下圖)。 學者認為,在學校這一學習型組織中,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知識的獲取、存儲、分享、應用和創(chuàng)新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作為英語教師,英語語言能力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在各種考核競賽中先聲奪人的利器。所以,英語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借助當今便捷的網(wǎng)絡平臺和媒體手段時常讓自己暴露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擴大詞匯量提高聽說力。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時常誦讀美文佳句,提高口語表達的流暢性和自如性。要深度閱讀原文佳作,提高語言的敏銳性和表達力。其次,要根據(jù)教師知識七個方面組成的要求,廣聞博納,系統(tǒng)積累,擴大視野,增長才識。最后,要運用知識管理理論經(jīng)營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建立個人博客、舉辦沙龍論壇、開設研討觀摩,與專家同行分享交流個性化知識;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收獲知識應用的成功喜悅;通過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博文刊載體驗知識創(chuàng)新的無限樂趣,產(chǎn)生充實學識盲點的學習沖動。這樣,知識的獲取、存儲、分享、應用、創(chuàng)新、再學習…..就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的螺旋上升態(tài)勢。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具有廣博知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左右逢源,收發(fā)自如,使課堂煥發(fā)智慧的光芒,引人入勝,令人傾慕。 沙盤推演,實戰(zhàn)演練,提高對決制勝力。沒有戰(zhàn)爭造就不了元帥,沒有戰(zhàn)場打造不出英雄。片段教學的虛擬性決定教學輔助手段的應用、教學過程的演繹、合作活動的展開、學習成果的反饋、師生虛擬對話的切換有其獨特性和表演性。因此,真實課堂教學功底再厚的老師如果缺乏虛擬情景教學的實戰(zhàn)演練,要在教學技能大賽中取得好成績也是很難的。另外,現(xiàn)實講臺上,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眼神、笑容和情境問答中獲得心理的慰藉和自信的力量。虛擬片段教學身處空曠的教室,面對莊嚴的評委,如何調控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一般情況下,走上講臺面帶微笑報之以Good morning或Good afternoon等問候語會得到評委贊許鼓勵的目光。如果某些評委表情冷漠,可以盡量避免與之對視,要把目光投向面帶笑容表情友善的評委或工作人員,他們激勵的目光有助于盡快穩(wěn)定情緒、增強信心。另外,片段教學可以看教學設計,但是手不離稿或頻繁翻閱教學設計肯定不會有出彩的表現(xiàn)。所以在進入教學狀態(tài)后,要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學生”,行隨心動,從容演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教師知識的最大特征是實踐性,教師知識來自實踐(from practice),關于實踐(on practice),用于實踐(for practice)[8]。片段教學操作技能的熟練、比賽過程心理狀態(tài)的調控要靠教師在各種平臺的歷練中逐漸摸索、慢慢領悟。四、結語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進入全面實施,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將作為國家戰(zhàn)略由政策規(guī)范和制度約束進入常態(tài)化實施階段。教師技能大賽作為檢閱教師業(yè)務素質發(fā)展的大舞臺將更加成熟、更加規(guī)范、更加平凡,片段教學作為促進教師業(yè)務發(fā)展的有力手段、作為展現(xiàn)教師業(yè)務素質的有力平臺還有待于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進一步探索完善。參考文獻[1] Dwight W. Allen. Dwight W. Allen’s Webpage..[2] 劉自強.略談片段教學[J].福建論壇,2010,(7).[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5] Stoot K, Walker A. Teams, Teamwork and Teambuilding: the manager’s Complete Guide to Teams in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Pretice Hall, 1995, 143.[6]徐碧美.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案例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152。[7] 孫志麟. 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特點[D],臺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3)。[8] Donald Freeman and Jack C. Richar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180182.[1]收稿日期: 作者簡介 :周大明(1963- ),男,漢族,福建永泰人,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建省教學名師培養(yǎng)人選,2005年和2011年分別赴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英國奇切斯特大學研修,主要從事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和英語考試評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