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從古今中外椅子的發(fā)展來看,它不僅是支撐人體的功能實體,而且還是人類審美的對象,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xiàn)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dāng)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xí)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nèi),常用于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戶外椅的有以下幾種類別:1、扶手椅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統(tǒng)稱,除了圈椅、交椅外,其余的都叫扶手椅。其式樣和裝飾有簡單的也有復(fù)雜的,常和茶幾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幾置于廳堂明間的兩側(cè),作對稱式陳列。轉(zhuǎn)椅出現(xiàn)的年代并不太早,是中國家具較早吸收外來式樣的一種坐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