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反映,有些則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虛假反映。因此,“凡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的觀點顯然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認識的區(qū)別。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加以分析,必須經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再由 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判斷真假,得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把垡姙閷崱憋@然夸大了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將感覺與事實相混淆,把親眼所見等同于客觀事實,取代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在理論上容易導致主觀唯心論,在實際生活中容易產生荒謬的判斷。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D 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61 頁;《大綱解析》第 21 頁。 2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的本質是: A. 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 B. 主體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C. 主體對客體本質的內省 D. 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首先,如何理解認識的本質,這是認識論的關鍵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于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其次,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提出了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而且揭示了這種能動反映的基礎和機制,這就是實踐。認識之所以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正是由于實踐不 僅能把客觀的事物提供給主體作為其認識的內容,而且能為主體提供加工、改造客體內容的認識模式,從而把認識的反映性 12 / 276 和創(chuàng)造性結合起來。 A 項“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和 D 項“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是能動反映的必要途徑和內在環(huán)節(jié)。 C 項 主體對客體本質的內省 完全違背了能動的反映論的原則。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B 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62 頁;《大綱解析》第 22 頁。 22.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 A. 選擇論 B. 反映論 C. 建構論 D. 創(chuàng)造論 【命 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認識的本質。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認識的本質的理解。它的具體內涵包括:其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認識的目的是在觀念中再現(xiàn)和揭示客體固有的結構、性質和規(guī)律。其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不是直觀的、消極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積極的、逐步深入的過程。反映論和能動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認識的兩個基本規(guī)定。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學術界曾經就認識的本質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選擇論”認為,認識是主體積極地、能動地對客體 信息進行選擇和改造的結果?!敖嬚摗闭J為,認識不是主體刻板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結果,而是以主體的智力結構為中介,把認識對象納入自己的結構中,從而達到對對象的理解。“創(chuàng)造論”認為,認識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認識活動的實質就是在主觀之內創(chuàng)造主觀之外的客觀事物。但是“選擇”、“建構”、“創(chuàng)造”等等其實都是“反映”的不同形式、要素和環(huán)節(jié),是主體“能動性”的體現(xiàn),即使把它們全部整合起來也沒有窮盡“反映”的所有形式、要素和環(huán)節(jié),更不可能用其中一種去代替“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創(chuàng)立了能動反映 論。并非所有唯物主義都是能動反映論,但所有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B 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62 頁;《大綱解析》第 22 頁。 23.古希臘哲學家說: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對這句話分析正確的是: A. 揭示了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 B. 揭示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 C. 認為理性認識可以脫離感性認識而存在,是錯誤的觀點 13 / 276 D. 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認了感性對認識的作用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 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人們認識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試題引用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話。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搞清楚 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 這句話的含義。眼睛是人的感覺器官,人們獲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來自于眼睛這一視覺器官。但是眼睛所獲取的只是事物的現(xiàn)象,屬于感性認識,而現(xiàn)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認識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還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騙,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成為 最壞的見證人 。同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首先,二者互相依存,理 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發(fā)展為理性認識。其次,二者互相交織、相互滲透。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理性中也滲透著感性的因素。題干完全否定了感性的作用,是片面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65~ 66 頁;《大綱解析》第 23~24 頁。 24.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shù)礁石和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從哲學上講,這段話包含的唯物辯證法觀點是: A. 非理 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認識能力 B. 科學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 C. 意志對人的認識的進行是一種重要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 D. 科學創(chuàng)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以情感、意志為主,包括信念、習慣、潛意識等在內的意識形式。這些因素之所以被稱為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說它們在認識過程中只能起干擾作用,而是指它們相對于理性因素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動特點。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fā)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 發(fā)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雖然幻想、想象、靈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認識能力,但意志、情感等則不屬認識能力,因此 A 不選。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對主體認識的指向性、積極性具有影響。意志是主體自覺地確定目標、選擇手段、調節(jié)行為、克服困難、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們對人的認識及其他行為 14 / 276 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意志所具有的指向性和傾向性,能夠推動認識主體的認識行為,影響認識的實際結果。題干中華羅庚的這句話正體現(xiàn)了意志對人的認識的進行是一種重要的支 撐力量和推動力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C 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67 頁;《大綱解析》第 25 頁。 25.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上的辯證法。對真理相對性的正確理解: A. 真理與謬誤之間沒有確定的界限 B. 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乃至對立的認識都可以是真理 C. 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很多種的 D. 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 首先,絕對真理或者真理的絕對性有三層含義:一是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 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點是客觀的、無條件的;二是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是完全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這是認識能力的至上性即無限性,這點也是絕對的;三是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因此,承認發(fā)展的無限性也就承認真理發(fā)展的絕對性。 其次,真理的相對性也有三層含義:一是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一定范圍和方面的正確認識;二是就認識的深度來說,真理總是在一定層次、一定深度下對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的認識;三是從真理的發(fā)展進程上來說,它只是對事物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正確認識,它有待于發(fā)展。 真理與 謬誤的關系:二者的對立表現(xiàn)在:真理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主觀對客觀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在一定范圍內是絕對的,二者有著原則的界限。同一對象的真理只能有一個,即與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相符合的客觀真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70 頁;《大綱解析》第 26 頁。 26.真理和謬誤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A. 真理是絕對的,謬誤是相對的 B. 真理是有條件的,謬誤是無條件的 15 / 276 C. 真理是客觀的,謬誤是主觀的 D. 真理是對事物的正確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的歪曲反映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 認識作為結果,總的說是既包含真理,又包含謬誤,真理認識的發(fā)展是在避免和克服謬誤中實現(xiàn)的。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統(tǒng)一。對立是指,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而謬誤是對事物本來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圍內的區(qū)分是絕對的,不能混淆。統(tǒng)一是指,一方面,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向謬誤的轉化主要表現(xiàn)為,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適用的 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的謬誤,在另一種條件下可能會成為正確的認識或結論。 在真理和謬誤的關系問題上,凸顯了真理的條件性。真理和謬誤都是主體在一定條件下的認識。認識條件的改變有可能帶來認識性質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性的認識,之所以會在另一條件下轉化為謬誤,就在于人們對真理的把握超出了或縮小了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忌⒁猓何覀冋f,真理轉化為謬誤,不是由于真理本身包含著謬誤,而是由于人們沒有準確把握運用真理的條件。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 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71 頁;《大綱解析》第 27 頁。 27.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唯心主義在哲學的各個領域都曾受到過致命的批判和打擊,唯獨在歷史觀方面一直處于統(tǒng)治地位。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最終將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后避難所”中驅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觀承認: A. 社會內部矛盾推動社會發(fā)展 B.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 社會歷史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D. 社會歷史規(guī)律是可知的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依據。 社會存在和 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各種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屬于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fā)形成的風俗、習慣。如何處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區(qū)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關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所有的哲學派別,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都沒有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們都不理解物質生產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 16 / 276 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會的本質,不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 意識的真實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從而唯物地、辯證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B 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政治大綱解析專題筆記》第 88 頁;《大綱解析》第 32 頁。 28.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念,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關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 A. 社會意識及其載體都是社會存在 B. 社會意識決定社 會存在 C. 社會意識具有反作用 D.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命題分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題干的意思是說社會、國家、制度等一切理論觀念都只有在理解了產生這些觀念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才能被理解。其暗含的原理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物主義明確地把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的關系看作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