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的眾包協(xié)作游戲,甚至社會預測游戲,這些游戲都不同于我們以往概念中的游戲,而是更多地與真實世界的生活相關。在書中,我看到了外國人的游戲方式,看到了他們的合作精神與游戲精神,但是轉(zhuǎn)念一想,如果同樣的游戲放到了中國的市場,會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么?雖然我不是忠實的游戲玩家,也對游戲鮮有思考,但我也大致可以預測到結(jié)果,答案是否定的。與外國人相比,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生活的情趣、創(chuàng)新的思維、游戲的精神。于是,關于游戲,有人發(fā)現(xiàn)了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有人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一點談開了,太過龐大,會涉及到文化差異等問題,鑒于自己能力問題,于是只能淺嘗輒止,只寫了一些表面的東西,而我真正想說的是下面的第二點,關于微信的游戲中心。二、微信微信5。0安裝完成后迎接每一位用戶的不再僅僅是熟悉的星球與人的界面,而是“打飛機”的頁面,在我安裝完5。0后看著莫名彈出的打飛機窗口時,可以說是不知所措、不明所以,短短幾秒鐘就死了,然后才發(fā)現(xiàn)了原來微信多出了一個游戲中心。從打飛機到天天愛消除,到天天連萌,到節(jié)奏大師,到天天酷跑,似乎每一款游戲我都曾沉迷過一小段時間,其中最迷戀的便是節(jié)奏大師。而看完了這本書后,才萌發(fā)出一種想法,微信游戲為什么引爆了一股全新的全民游戲的熱潮?結(jié)合書中的內(nèi)容,加上自己的體驗,總結(jié)出了以下幾點原因。一、平臺優(yōu)勢。其實微信游戲都不是創(chuàng)新性的游戲,像打飛機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古老的游戲,為什么這些游戲聚集在微信這里突然就死灰復燃,其背后的能量來源便是微信的3億用戶。借助微信的平臺優(yōu)勢,每一個使用微信的人都知道了有這么個游戲中心,其中哪怕僅僅是一小部分玩游戲,都會形成一個別的游戲難以匹敵的用戶群。此外,置身于微信這個平臺,用戶玩游戲無需再單獨打開一個應用,而是可以在等好友回復自己消息之余直接從微信這個入口進入游戲中,更加方便。二、社交性。社交是人的本性,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社交的影響,我們不再只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是更多的做朋友們在做的事,并且與他們進行交流與分享。在微信游戲的每款游戲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社交的因素,從游戲排名到好友護送愛心,再到分數(shù)超過好友后的“告訴Ta”。三、單機小游戲。現(xiàn)在不僅現(xiàn)實是破碎的,我們的時間也是碎片化的,基于手機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更是如此,相對于大型的網(wǎng)游,也許單機小游戲更加適合打磨時間,我們可以用幾分鐘甚至不到一分鐘時間就解決一場微信上的游戲。四、異步游戲。微信上的所有游戲都是異步的,也就是我們不需要好友同時在線一起玩,同時還能在下次登錄游戲的時候刷新一下分數(shù)排行榜,從中看到自己與好友的聯(lián)系。五、實時反饋。微信中每款游戲界面的設計都可圈可點,打飛機中打中飛機時的音效,天天連萌和天天愛消除中每消除兩個標志出現(xiàn)的絢麗畫面及聲音,天天跑酷中跑到好友最高分的路程顯示自己超過好友,節(jié)奏大師中完美的擊中音符時界面上絢爛的綠光,我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即時感受到游戲帶來的成就感,從反饋中得到更多的激勵。微信的游戲中心還在不斷提醒我們更新最新的游戲,除了微信游戲,還有無數(shù)玩家沉迷于別的網(wǎng)絡游戲中,游戲似乎真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游戲中的正能量卻蠢蠢欲動,亟待人們的進一步探索與發(fā)覺……第三篇:《改變自己,改變世界》讀后感改變自己 改變世界 讀后感有人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一個人無論怎樣強大,他的生存都要或多或少地依賴于他人,從某種程度上講,每個人都是他人的跳跳板,也都依賴于他人起跳飛翔,生活本身就是聯(lián)結(jié)。歷史事實證明那些甘于奉獻的人的總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幸福?!陡淖冏约?改變世界》這本書就像大家介紹了一群奉獻者的故事。 The Children 基金會,目前這一組織已經(jīng)成為全球最大的“通過教育青少年幫助青少年”的公益組織,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書中鮮活的例子說明兒童的力量是不可忽視、集體的力量不可忽視、正義的力量不可忽視,同時也說明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一、文化信仰,人生之根基幾年前,外界媒體評價中國人只關心自己和親朋的福祉,我們?yōu)榇诉€感到不平,但不得不承認,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加樂于奉獻與付出。我們也曾經(jīng)相信“天同覆,地通載,凡是人,皆需愛”,也曾經(jīng)是世界禮儀之邦,仁愛之鄉(xiāng)。但不幸的是因為歷史變故,我們將自己優(yōu)秀的文化信仰弄丟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有教無育、有文無化的不正?,F(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物欲的追求成了社會主流,而公益事業(yè)少人問津。相比而言,宗教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一直盛行不衰,人們將信仰落在實處。服務、同情、關愛是各個宗教的共同原則,這就是為什么篤信宗教的國家容易誕生慈善個人和組織的原因。要想使中華文明再放異彩,我們應該進行文化信仰的重建。優(yōu)秀的文化信仰是普世的,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才能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家庭、學校、社會統(tǒng)一對教育的認識,共同協(xié)作,才能逐漸形成有利于社會、家庭和個人的文化信仰。馬克認為他們90多歲老祖母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對他們的成長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多年來,老祖母天天看報,關心他人,她認為“衡量你的成功與否要看你擁抱別人的次數(shù),看你給別人的臉上該來多少微笑。她讓自己的孩子們意識到了我們是一種他尋幸福的最關鍵的生活方式,父母竭盡全力通過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心和同情心來幫助兒子建立“我們”意識。因此,大兒子柯伯格在上大學期間就去貧窮國家做義工,小兒子柯雷格在報紙上了解到泰國巴基斯坦仍舊有大量童工遭受非人折磨時,他想和哥哥一起成立“FTC(Free the Children)”,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受苦受難兒童。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會有什么樣的公民;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F(xiàn)在的孩子是不久的學生和未來的公民。文化信仰的重建從關注家庭教育開始,提升家長的素養(yǎng)和教育力是促進教育良性發(fā)展的關鍵,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和學校是能夠發(fā)揮發(fā)揮作用的,也應該發(fā)揮作用的。二、關注社會,教育之根本著名已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然而,現(xiàn)在這一理念并沒有得到較好地踐行。學校與社會脫節(jié),學習與應用脫節(jié),學做分離是十分嚴重的現(xiàn)象。前段時間報道的老師監(jiān)考猝死在教室,媒體糾正不是學生冷漠而是無知。不管怎么說,除了學習應對高考,孩子們對其他的事情關注較少,學校和家長也不允許他們關注太多的事情以免他們影響到高考。甚至在有些地方,學生連新聞報刊都不能讀的。一心一意為考試而學習的孩子在走向大學和社會后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