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gh 1987and include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es in their study. This discussion of the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suggests that whereas there exists a substantial measure of added plexity in mergers involving fir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merge analysis remain unchanged. That is, a merge or acquisition, crossborder or domestic, can be tre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a capital budgeting decision, where the main variables to be estimated are the future cash flows, the acquisition price, and the costs of financing the transaction. Therefore,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at a macroeconomic level, one should include both the exchange rates and as well as the future cash flows. The cost of financing the acquisition with a mix of debt and equity (. the yield on longterm debt and stock price) should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is true even though mos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access to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will, cerise arouse, raise funds where the cost of capital is the lowest.中文譯文之一跨境合并和收購:歐洲、美國的經驗作者:。國籍:美國出處:《跨國公司財務管理》,第八卷,第四期,1998年11月,434437McDonough Bergson(1990),在關于合并和收購的廣泛討論中提出以下因素促使許多公司去收購國外公司:一是不同的領域傳播產品和分散風險;二是獲得備用產品;三是充分發(fā)揮并購的協(xié)同作用;四是達到規(guī)模經濟。然而,她注意到,勞動力問題、落后的生產設施,以及社會形式和技術水平上的差異可能導致并購企業(yè)遭遇新的風險。其他關于企業(yè)跨國并購的研究中把跨境并購形式產生的原因歸因于以下幾個競爭因素,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我們的討論是建立在對這些因素的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的。在研究中,我們首先對收購的有利變量進行檢驗。(即變量出現(xiàn)會影響公司的關注跨境交易),然后再對不力變量進行檢驗。同時,我們也會特別關注那些對研究范圍中的國家有直接聯(lián)系的因素。雖然很多因素都有利于收購活動,但是目前我們更專注于那些影響歐美大陸之間并購活動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各國之間的匯率、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本國的經濟狀況發(fā)展狀況,以及科技發(fā)展水平和人力資源。現(xiàn)在和可以預見的未來匯率影響著以本國貨幣計算的收購價格,被收購公司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最重要的影響最終都將是是一個實證問題。從現(xiàn)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對于匯率的作用各執(zhí)己見,尚未達成共識。例如,foot and Stein (1991)提出,雖然匯率變動與收購活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jù)表明,匯率變動使外國收購者獲得比他們的美國同行更多的收益。他們認為,當美元貶值美時,任何一家公司無論展開何種業(yè)務,包括外國或國內,美國都將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此外,他們低估了匯率變動對跨國并購活動的影響。相反,他們認為這對國際投資環(huán)境是十分有利的,在提高資本流動性和均衡性的同時也降低了投資的風險。Goldberg (1993)卻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她發(fā)現(xiàn)美元的貶值會直接導致外商在美國投資業(yè)務的收縮。根據(jù)她的觀點,如果美元持續(xù)走強,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被收購的美國公司會增多而美國對外的收購活動會減少。然而,Harris and Ravens craft(1991)所得出的實驗結論與戈德堡的觀點又是相悖的。特別是,他們認為美元貶值增加一些外國收購美國公司。這個論點是基于對不同經濟的協(xié)方差的回歸直線的觀測中得出的。由此可見,當將來要收購某家公司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是自身所期望報酬率和所能承受的與之相對應的風險水平。與收購相關的其他需要考慮的問題都被放在這之后。通過權衡風險與報酬水平可以降低非系統(tǒng)風險,從而企業(yè)也能規(guī)避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的問題。一方面,收購企業(yè)本國的經濟條件應當能夠促進跨國并購交易,并且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對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例如經濟下滑、衰退、尚未完全開放的資本市場經濟很可能會導致將來企業(yè)在收購時只關注國內的業(yè)務而忽視了國際戰(zhàn)略措施。如果一家公司對于其所處的產業(yè)所必需的技術水平相當匱乏,并且又不能或者不愿意通過技術開發(fā)和研究獲取這些必備的技術,那么它可以通過收購在這方面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來彌補自身的缺陷以獲得發(fā)展。一個公司落后的技術知識水平必須有效地在它的產業(yè),它是不能或不愿意獲取所需的技術研究和開發(fā),然后通過它可能試圖收購外國公司在技術上更先進。Cebenoyan (1992),支持上述觀點,他的研究表明通過企業(yè)并購獲得的擴張使得企業(yè)具有了特殊資源,并獲得了競爭優(yōu)勢。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因都是鼓勵企業(yè)間進行跨國并購活動的。然而,其他的可變因素也會抵制跨境并購活動的展開。這些不利因素包括信息的不對稱性,壟斷權力,以及政府出臺的抵制并購的法律法規(guī)。Roll(1986)認為在制定并購決策的過程中,潛在的目標公司的信息是十分關鍵的(例如市場份額、銷量、現(xiàn)金流)。如果這些必要的信息無從獲得的話,Roll (1986)認為盡管這家外國公司看起來十分具有誘惑力,潛在收購方可能還是會被迫推遲或終止這項收購計劃。相反,Stoughton (1988)認為,信息的不對稱性帶來的影響并不總是有害的。他指出潛在收購者可以獲得與其他市場參與者相同的關于目標公司的信息。如果一個公司在市場上擁有壟斷權力(由于反托拉斯法存在,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存在性是很小的),那么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潛在競爭對手都很難進入這個行業(yè)對其造成威脅。并且,壟斷者會更容抵制這類收購的企圖。壟斷環(huán)境中其他成為跨國并購進入的主要障礙包括廣泛研究和開發(fā)支出,建立綠地生產設施,過大規(guī)模的廣告宣傳活動達到產品差異化等必要的資本性支出。大多數(shù)政府都會執(zhí)行某種形式的收購法規(guī)。在許多情況下,在展開一個收購活動之前必須得到當?shù)卣恼J可和批準。此外,也可能存在政府限制資本返還,派發(fā)福利,公司內部的利息支付和其他匯款的情況。以Scholes and Wolfsan (1990)為例,他們認為在美國監(jiān)管活動期間阻礙了收購活動的展開;為此他們列舉了威廉的修正案。1969年的稅收改革法案作為最重要的法律和法規(guī)的變化,促成了20世紀60年代企業(yè)并購活動的形成。此外,Scholes and Wolfsan (1990)認為,20世紀80年代稅收法案的變革也產生了一些類似的影響。這些改變增加了美國內外企業(yè)并購交易者的成本。另一方面,Dewenter(1995)聲稱,她在化學和零售行業(yè)的實證結果卻恰恰與Scholes and Wolfsan (1990)相反。她總結了她的發(fā)現(xiàn),20世紀80年代美國稅收制度的變化并不能為跨國并購活動水平提高任何解釋說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Dewenter(1995)只對1978年至1989年約占據(jù)了海外收購活動16%的兩個行業(yè)做了調查。Scholes and Wolfsan (1990)的研究卻包括了1968年到1987年大部分的行業(yè)。對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影響跨國并購的變量討論顯示,在涉及不同國家間的并購活動存在著一個附加的復雜性,而最基本的合并分析方面保持不變。也就是說,合并或收購、國內或國外,如果要估計的主要因素是未來現(xiàn)金流量,收購價格,融資成本,那么這些都可以在一個資本預算框架內處理。因此,按理說,在宏觀層面上,收購成本應該包括匯率和融資成本。匯率影響目標企業(yè)當前和未來現(xiàn)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