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恢復正常,說明補腎可改善體質,由此能預防哮喘季節(jié)性發(fā)作。對于激素依賴型哮喘,近年用激素吸入替代口服激素,撤激素成功率在27%~44%, 華山醫(yī)院采用激素吸入加補腎藥對30例進行撤激素治療[14],結果撤激素成功率為70%,對此30例作Synacthen(人工合成ACTH)興奮試驗,顯示補腎藥提高HPA軸功能從而成功撤激素。 兒童腎病綜合征采用大劑量激素治療有效,緩解率高但停藥后復發(fā)率亦很高。兒科醫(yī)院[15]對兩組(對照組和補腎組)患兒按序每2周測血漿皮質醇直至停藥,可見補腎組腎上腺皮質較快恢復分泌反應。相應的臨床報道將81例患兒分兩組觀察[16],%,%;而治療組分別為84%與42%。說明補腎藥配合激素治療,提高緩解率降低復發(fā)率,系與腎上腺皮質功能狀態(tài)密切相關。 在觀察幾種疾病需用激素治療的患者共65例[17],隨機分為單味補腎藥淫羊藿組40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用藥前后變化,結果補腎組的皮質醇與ACTH 比 對照組明顯上升,提示補腎的淫羊藿具有保護外源性激素對HPA軸的抑制作用。 為觀察淫羊藿是否以腎上腺皮質為靶標[18],采取以藥物灌胃兩周取腎上腺細胞體外培養(yǎng),分別測定Cortrosyn(人工合成ACTH)刺激前后的變化,結果補腎復方組合淫羊藿組都處于對照組與地塞米松組之間,說明復方和淫羊藿同樣能提高腎上腺細胞對Cortrosyn刺激的反應能力。腎上腺皮質細胞再生和細胞凋亡共同調節(jié)了腎上腺皮質細胞的數量和功能,為進一步觀察淫羊藿的有效組分(EF)保護腎上腺皮質的作用環(huán)節(jié)[19],將30只SD大鼠分為正常對照組、皮質酮造模組、皮質酮加EF組,用藥連續(xù)14天,用流式細胞儀觀察細胞凋亡,結果EF組凋亡率明顯低于造模組,與對照組已無明顯差別。用BrdU免疫組化染色檢測腎上腺皮質干細胞增殖和遷移的變化,經計數和分析,陽性染色細胞數/細胞總數的比率以EF干細胞的增殖最顯著;檢測干細胞遷移,對照組和造模組干細胞均位于球狀帶,而EF組干細胞大部分位于束狀帶/網狀帶,由于腎上腺皮質干細胞是依次由外側球狀帶向束狀帶、網狀帶遷移,表明EF能促進干細胞向內側遷移。EF減輕腎上腺皮質細胞凋亡,促進干細胞增殖和遷移,都成為促進腎上腺皮質再生的有力佐證,亦是補腎藥通過調節(jié)腎上腺皮質功能從而改善某些疾病預后的例證。15世紀下半葉,還原論主宰了現(xiàn)代科學的眾多領域,生物學和醫(yī)學就是從整體到器官、組織、細胞,不斷細分到分子水平,遠離了整體。故而歷來都認為是局部病變影響到整體機能狀態(tài),當局部病變得以控制,整體的病態(tài)反應會自然消退。但亦有整體病變不消退,反轉來對疾病產生負面影響,繼續(xù)危害機體,一般不會被以治療局部為己任的醫(yī)師所注意,因為缺乏對整體進行調節(jié)的手段。 古代中國和古希臘都用自發(fā)的系統(tǒng)概念考察自然現(xiàn)象,從整體角度說明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中醫(yī)的“證”就是一種反映整體的有機綜合的功能態(tài),中醫(yī)的“辨證”對于即使是一個局部的病變都要結合全身的情況來考慮,因為整體機能狀態(tài)也可以影響局部的病理改變。這是和現(xiàn)代醫(yī)學在診治觀念和采取的路線上存在著最大的區(qū)別。以上介紹的四類方藥都是在辨證論治中針對相應的“證”而設,在機理研究中可以觀察到大都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調節(jié)系統(tǒng)中的激素、細胞因子,從整體的調節(jié)而影響及局部。因此中醫(yī)宜發(fā)揮其“調節(jié)整體、改善局部”的特色與優(yōu)勢,這是和現(xiàn)代醫(yī)學在診治觀念和采取的路線上存在著最大的區(qū)別。中西醫(yī)能在整體和局部觀念上的互補,也就是把還原論和整體論結合起來,立足于“宏觀與微觀結合、整體和局部并重”,就能避免弊端,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1]史大卓,李 靜,馬曉昌,[J].中醫(yī)雜志 1997,38(1):27~29. Shi DZ, Li J, Chen KJ, et al. Clinical effects of xuefuzhuyu soup on postPTCA restenosis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Tradit Chin med 1997,38(1): 2729.[2]徐 浩,史大卓,陳可冀,[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0,20(7):494~497.Xu H, Shi DZ,Chen KJ,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xiongshao capsule on preventing restenosis postPTCA or/and stenting[J]. Chin J Integr Tradit West Med 2000,20(7):494~497.[3]鹿小燕,史大卓,徐 浩,[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6,26(1):13~17.Lu XY, Shi DZ, Xu H, et al. Clinical study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