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AB? =278176。56′34″,則 ABx? 與 ABy? 分別為 ( B )。 A –; B ; – C –; – D ; 7測定點平面坐標的主要工作是 ( C )。 A 測量水平距離 B 測量水平角 C 測量水平距離和水平角 D 測量豎直角 7導線測量角度閉合差的調(diào)整方法是 ( A )。 71衡量導線測量精度的指標是 ( C ) A 坐標增量閉合差 B 導線全長閉合差 C 導線全長 相對閉合差 71 附合導線與閉合導線坐標計算的主要差異是 ( D )的計算。 A 坐標增量與坐標增量閉合差 B 坐標方位角與角度閉合差 C 坐標方位角與坐標增量 D 角度閉合差與坐標增量閉合差 71三角高程測量中,采用對向觀測可以消除 (C )的影響。 A 視差 B 視準軸誤差 C 地球曲率差和大氣折光差 D 水平度盤分劃誤差 第 8 章 GPS 測量的原理與方法 8衛(wèi)星信號包括載波、測距碼、數(shù)據(jù)碼,他們都是在同一個原子鐘頻率下產(chǎn)生的,其頻率為 (C)MHz。 A B C D 8偽距定位分單點定位與多點定位,單點定位時,需要鎖定至少 (B)顆衛(wèi)星才能求出接收機點的坐標。 A 3 B 4 C 5 D 6 8載波相位有 L1 與 L2 兩個載波,其頻率分別為 與 ,它們的波長分別為 (D)。 A , B , 38m C , D , 第 9 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 9下列四種比例尺地形圖,比例尺最大的是 (D)。 A 1∶ 5000 B 1∶ 2020 C 1∶ 1000 D 1∶ 500 9在地形圖上有高程分別為 26m、 27m、 28m、 29m、 30m、 31m、 32m 的等高線,則需加粗的等高線為 (D)m。 A 2 31 B 2 32 C 29 D 30 9按照 1/2 基本等高距加密的等高線是 ( C )。 A 首曲線 B 計曲線 C 間曲線 D 肋曲線 9下面那種說法是錯誤的 ( A )。 A 等高線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相交 B 等高線一定是閉和的連續(xù)曲線 C 同一等高線上的點的高程相等 D 等高線與山脊線、山谷線正交 9同一幅地形圖內(nèi),等高線平距越大,表示 ( D )。 A 等高距越大 B 地面坡度越陡 C 等高距越小 D 地面坡度越緩 9比例尺分別為 1︰ 1000、 1︰ 20 1︰ 5000 地形圖的比例尺精度分別為 ( D )。 A 1m, 2m, 5m B , , C , , D , , 9接圖表的作用 是 ( C )。 A 表示本圖的邊界線或范圍 B 表示本圖的圖名 C 表示本圖幅與相鄰圖幅的位置關系 D 表示相鄰圖幅的經(jīng)緯度 9下列比例尺地形圖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 C )。 A 1:2020 B 1:500 C 1:10000 D 1:5000 9山脊線也稱 ( D )。 A 示坡線 B 集水線 C 山谷線 D 分水線 9展繪控制點時,應在圖上標明控制點的 ( B ) A 點號與坐標 B 點號與高程 C 坐標與高程 D 高程與方向 91 1:2020 地形圖的比例尺精度是 ( C ) A B 2cm C D 2m 91地形圖的比例尺用分子為 1 的分數(shù)形式表示時, ( D )。 A 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詳細 B 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詳細 D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詳細 第 10 章 地形圖的應用 10高差與水平距離之 (C)為坡度。 10在地形圖上,量得 A點高程為 , B 點高程為 , AB 的平 距為 ,則直線 AB 的坡度為 ( C )。 A % B % C % D % 10在 1︰ 1000 的地形圖上,量得 AB 兩點間的高差為 ,平距為 ;則 A, B 兩點連線的坡度為 ( C )。 A 4% B 2% C 1% D 3% 10在比例尺為 1︰ 20等高距為 2m 的地形圖上,要求從 A到 B 以 5%的坡度選定一條最短的路線,則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最小平距應為 ( A )。 A 20mm B 25mm C 10mm D 5mm 10在 1︰ 1000 地形圖上,設等高距為 1m,現(xiàn)量得某相鄰兩條等高線上 A、 B 兩點間的圖上距離為 ,則 A、 B 兩點的地面坡度為 ( C ) A 1% B 5% C 10% D 20% 第 11 章 大比例尺數(shù)字測圖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 11在 CASS 中執(zhí)行下拉菜單 “等高線 \建立 DTM”命令時,可以選擇 ( C )建立。 A 由坐標數(shù)據(jù)文件或圖面高程點 B 只能由坐標數(shù)據(jù)文件 C 只能由圖面高程點 D 同時由坐標數(shù)據(jù)文件或圖面高程點 11在 CASS 中執(zhí)行下拉菜單 “工程應用 \高程點生成數(shù)據(jù)文件 \有編碼高程點 ”命令前,應執(zhí)行 AutoCAD 的 (A)命令繪制一條封閉邊界,要求需要輸出的高程點均位于該封閉邊界內(nèi)。 A Pline B Line C Mline D Ray 11 CASS 下拉菜單 “工程應用 \區(qū)域土方量平衡 ”命令的功能是計算封閉邊界內(nèi) (B)。 A 挖填平衡高程與挖方量 B 挖填平衡高程、挖方與填方量 C 挖填平衡高程與填方量 D 挖方與填方量 第 12 章 建筑施工測量 12施工控制網(wǎng)又稱場區(qū)控 制,包括 (A)。 A 平面控制與高程控制 B 導線與三角網(wǎng) C GPS 控制網(wǎng) C 水準網(wǎng) 12 5~15 層房屋、建筑物高度 15~60m 或跨度 6~18m 施工放樣的測距相對誤差要求是 (B)。 A ≤1/3000 B ≤1/5000 C ≤1/2020 D ≤1/1000 12 5~15 層房屋、建筑物高度 15~60m 或跨度 6~18m 豎向傳遞軸線點的中誤差應 (D)。 A ≤4mm B ≤5mm C ≤2mm D ≤ 12構件預裝測量平臺面的 抄平誤差為 (C)。 A ≤177。1cm B ≤177。1mm C ≤177。2cm D ≤177。2mm 12施工放樣的基本工作包括測設 (A)。 A 水平角、水平距離與高程 B 水平角與水平距離 C 水平角與高程 D 水平距離與高程 12建筑施工測量的內(nèi)容包括 (B)。 A 軸線測設與施工控制樁測設 B 軸線測設、施工控制樁測設、基礎施工測量與構件安裝測量 C 軸線測設與構件安裝測量 12管道竣工測量的內(nèi)容包括 (B)。 A 測繪竣工總平面圖與橫斷面圖 B 測繪竣工總平面圖與縱 斷面圖 C 測繪竣工總平面圖 B 竣工縱斷面圖 第 13 章 建筑變形測量與竣工總圖的編繪 13建筑變形測量點可分為 (A)。 A 控制點與觀測點 B 基準點與觀測點 C 聯(lián)系點與觀測點 D 定向點與觀測點 13沉降觀測宜采用 (C)方法。 A 三角高程測量 B 水準測量或三角高程測量 C 水準測量 D 等外水準測量 13位移觀測是在 (B)的基礎上進行。 A 高程控制網(wǎng) B 平面控制網(wǎng) C 平面與高程控制網(wǎng) D 不需要 控制網(wǎng) 第 14 章 路線測量 14中平測量中,轉(zhuǎn)點的高程等于 ( A )。 A 視線高程 前視讀數(shù) B 視線高程 +后視讀數(shù) C 視線高程 +后視點高程 D 視線高程 前視點高程 14中線測量中,轉(zhuǎn)點 ZD 的作用是 ( B )。 A 傳遞高程 B 傳遞方向 C 傳遞樁號 D A, B, C 都不是 14道路縱斷面圖的高程比例尺通常比里程比例尺 ( D ) A 小一倍 B 小 10 倍 C 大一倍 D 大 10~20 倍 第 15 章 隧道與橋梁測量 15隧道測 量中,腰線的作用是控制掘進 (A)。 A 高程與坡度 B 高程 C 坡度 D 方向 15豎井聯(lián)系測量的作用是 (B)。 A 將地面點的坐標傳遞到井下 B 將地面點的坐標與方向傳遞到井下 C 將地面點的方向傳遞到井下 D 將地面點的高程傳遞到井下 計算題庫及參考答案 設 A點高程為 ,欲測設設計高程為 的 B點,水準儀安置在 A、 B 兩點之間,讀得 A尺讀數(shù) a=,B 尺讀數(shù) b 為多少時,才能使尺底高程為 B 點高程。 【解】水準儀的儀器高為 ?iH +=,則 B 尺的后視讀數(shù)應為 b==,此時, B 尺零點的高程為 16m。 在 1∶ 2020 地形圖上,量得一段距離 d =,其測量中誤差 ?dm 177。 ,求該段距離的實地長度 D 及中誤差 Dm 。 【解】 ??dMD 2020=464m, ?? dD Mmm 2020 =200cm=2m。 已知圖中 AB 的坐標方位角,觀測了圖中四個水平角,試計算邊長 B → 1, 1→ 2, 2→ 3, 3→ 4 的坐標方位角。 【解】 ?1B? 197176。 15′ 27″ +90176。 29′ 25″ 180176。=107176。 44′ 52″ ?12? 107176。 44′ 52″ +106176。 16′ 32″ 180176。=34176。 01′ 24″ ?23? 34176。 01′ 24″ +270176。 52′ 48″ 180176。=124176。 54′ 12″ ?34? 124176。 54′ 12″ +299176。 35′ 46″ 180176。=244176。 29′ 58″ 在同一觀測條件下,對某水平角觀測了五測回,觀測值分別為: 39176。 40′ 30″, 39176。 40′ 48″, 39176。 40′ 54″, 39176。 40′42″, 39176。 40′ 36″,試計算: ① 該角的算術平均值 —— 39176。 40′ 42″ ; ② 一測回水平角觀測中誤差 —— 177。 ″; ③ 五測回算術平均值的中誤差 —— 177。 ″。 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獨立丈量了兩條直角邊 a , b ,其中誤差均為 m ,試推導由 a , b 邊 計算所得斜邊 c 的中誤差 cm的公式? 【解】 斜邊 c 的計算公式為 22 bac ?? ,全微分得 dbcbdacabdbbaadabadc?????? ?? 2)(212)(21 21222122 應用誤差傳播定律得 222222222222 mmc bamcbmcamc ????? 已知 ?AB? 89176。 12′ 01″, ?Bx , ?By , 坐標推算路線為 B → 1→ 2,測得坐標推 算路線的右角分別為 ?B? 32176。 30′ 12″, ?1? 261176。 06′ 16″,水平距離分別為 ?1BD , ?12D ,試計算 1, 2點的平面坐標。 【解】 1) 推算坐標方位角 ?1B? 89176。 12′ 01″ 32176。 30′ 12″ +180176。 =236176。 41′ 49″ ?12? 236176。 41′ 49″ 261176。 06′ 16″ +180176。 =155176。 35′ 33″ 2) 計算坐標增量 ?? 1Bx cos236176。 41′ 49″ =, ?? 1By sin236176。 41′ 49″ =。 ??12x cos155176。 35′ 33″ =, ??12y sin155176。 35′ 33″ =。 3) 計算 1, 2 點的平面坐標 ?1x = ?1y = ?2x = ?2y += 試完成下列測回法水平角觀測手簿的計算。 圖 推算支導線的坐標方位角 測站 目標 豎盤位置 水平度盤讀數(shù) (176。′″) 半 測回角值 (176?!洹? 一測回平均角值 (176?!洹? 一測回 B A 左 0 06 24 111 39 54 111 39 51 C 111 46 18 A 右 180 06 48 111 39 48 C 291 46 36 完成下列豎直角觀測手簿的計算,不需要寫公式,全部計算均在表格中完成。 測站 目標 豎盤 位置 豎盤讀 (176。 ′ ″) 半測回豎直角 (176。 ′ ″) 指標差 (″) 一測回豎直角 (176。 ′ ″ ) A B 左 81 18 42 8 41 18 6 8 41 24 右 278 4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