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 () ()式中 為i層j柱的側移剛度;為該層柱的計算高度;y為框架柱的反彎點高度比;為框架柱的標準反彎點比;為上、下層梁線剛度發(fā)生變化時反彎點高度的修正值;,為上、下層層高發(fā)生變化時的反彎點高度的修正值。作用荷載均為水平倒三角荷載。本結構底層柱須考慮修正值,第二層需考慮,其余柱均無修正。具體計算過程見下表梁端彎矩,剪力及柱軸力按下式計算。 ;;式中:,分別表示節(jié)點左右梁的線剛度;,分別表示節(jié)點左右梁的彎矩,為柱在i層的軸力,以受壓為正。 各層反彎點位置各層柱反彎點位置 層次柱別kα2y2α3y3y1y0y6邊柱―0100中柱―01005邊柱10100中柱101004邊柱10100中柱101003邊柱10100中柱101002邊柱1000中柱10001邊柱0―00中柱0―00 地震作用下橫向框架柱剪力及柱端彎矩層次層間剪力總剪力柱別Di∑DiViyhM下M上6邊柱 中柱 5邊柱 中柱 4邊柱 中柱 3邊柱 中柱 2邊柱 中柱 1邊柱 中柱 注:地震作用下按倒三角分布水平考慮,根據(jù)對稱只算A、B軸。 地震作用下梁端彎矩 層次柱別M下M上節(jié)點左右梁線剛度比邊跨梁端彎矩(kN/m)中跨梁端彎矩(kN/m)地震作用下梁端剪力邊跨梁跨中彎矩左梁右梁VAVC左VC右6邊柱中柱4 .835邊柱 中柱0 .334 邊柱中柱3邊柱 中柱0 .332邊柱 中柱 1邊柱116 2中柱352 34151 、柱軸力 地震作用下梁端彎矩地震作用梁剪力、柱軸力層柱別M下M上地震作用下梁端剪力柱軸力VAVC左VC右NANC6邊柱中柱5邊柱中柱4邊柱中柱3邊柱中柱2邊柱中柱1邊柱中柱 地震作用框架彎矩(kNm) 地震作用框架梁剪力、柱軸力(kN)第4章 框架內(nèi)力組合本方案考慮了四種內(nèi)力組合,+,+(SQK+SWK),++。此外,對于本方案,+,對結構設計不起控制作用,故不予考慮。,表中SGK,SQK兩列中的梁端彎矩M為經(jīng)過調幅后的彎矩()。 彎矩調幅計算 荷載種類桿件跨向彎矩標準值調幅系數(shù)調幅后彎矩標準值 Ml0Mr0M0βMlMrM恒載 頂層AB BC 六層AB BC 五層AB BC 四層AB BC 三層AB BC 二層AB BC 活載頂層AB BC 六層AB BC 五層AB BC 四層AB BC 三層AB BC 二層AB BC 橫向框架梁內(nèi)力組合 橫向框架梁內(nèi)力組合(一般組合)(單位M:kNm V:kN)桿件跨向截面內(nèi)力荷載種類內(nèi)力組合 恒載活載++頂層橫梁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六層AB跨梁左端M V 橫梁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五層橫梁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 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四層橫梁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三層橫梁AB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二層橫梁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 橫向框架梁內(nèi)力組合(考慮地震組合)桿件跨向截面內(nèi)力荷載種類 內(nèi)力組合 恒載地震作用(恒+)+ 左震右震左震右震頂層橫梁 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六層橫梁 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五層AB跨梁左端M V 橫梁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四層橫梁 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三層橫梁 AB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 V BC跨梁左端M V 跨中M 梁右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