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系方面,小學初中幾乎沒有朋友,我們曾多次為其更換班級,希望她可以在新環(huán)境中多與新同學交往,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談話中,我與其父母商量,老師與父母雙管齊下,我們盡可能多與蘇某交流溝通,了解她的心聲,引導她的行為。通過對當事人蘇某及其室友、蘇某的父母、班上班委和部分同學的溝通了解,矛盾的根源總算挖掘出來了。我發(fā)現(xiàn)蘇某在此案例中扮演了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弱勢者的角色,而其室友則是扮演了擁有態(tài)度強硬的受害者的角色。在本案例中不存在獲益者,蘇某的經(jīng)歷、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導致了寢室矛盾的產(chǎn)生,而室友的不冷靜和抵制情緒則是矛盾產(chǎn)生的潛在因素,人際關系始終處于緊張狀態(tài),得不到有效的語言溝通,長期下去,最終導致了矛盾的爆發(fā)。三、輔導過程: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給蘇某換一個新的環(huán)境或許可以化解上述矛盾,合適寢室的選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走訪、調查等方式,選擇的目標鎖定為 Y 室。由于 Y室一直是 4個同學住,多出一個床鋪,而且寢室成員的性格整體較為溫和,其中又有兩名認真負責平時表現(xiàn)很好、團結同學性格開朗的班干部同學,應該能取得我想要的效果。為此,我多次深入 Y 室與他們進行親切交談,他們也最終愿意接受并幫助蘇某。作為輔導員,我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正確地引導學生和睦相處,換寢前不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顯然是不妥的,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引發(fā)更大的矛盾。為了能讓 Y 室與蘇某相處融洽,我設想先讓蘇某在Y室住一段時間,讓他們試著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