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people性欧美熟妇, 色戒完整版无删减158分钟hd, 无码精品国产vα在线观看DVD, 丰满少妇伦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艾栗栗与纹身男宾馆3p50分钟,国产AV片在线观看,黑人与美女高潮,18岁女RAPPERDISSSUBS,国产手机在机看影片

正文內(nèi)容

靈谷寺導游圖靈谷寺游覽路線(17篇)(編輯修改稿)

2025-08-12 11:03 本頁面
 

【文章內(nèi)容簡介】 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動態(tài)畫面,蠟像造型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革命先驅(qū)叱咤風云的生動場面。2)陣亡將士紀念碑。參觀完無梁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里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F(xiàn)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里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于免梁殿東西兩側(cè)的山坡上。當時由于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采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簽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cè)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為南京市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作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松風閣—靈谷塔—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1)松風閣——墓園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筑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筑,,為鋼筋水泥仿木結(jié)構(gòu)。外有回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柜,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xiàn)代寶塔——靈谷塔。2)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平面八角形,外側(cè)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gòu)筑。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登塔參觀: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3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內(nèi)二至四層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草書的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五至八層是國民黨另一位元老吳敬恒篆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訓詞。沿著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松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3)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塔,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里,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于梁大監(jiān)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4)三絕碑——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cè)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所以稱為“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損壞殆盡,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jù)舊藏拓本摹刻的。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guī)模遠大于現(xiàn)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并有“靈各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jīng)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里當作戰(zhàn)場,所以寺內(nèi)建筑被嚴重毀壞,只有無梁殿是磚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來。各位游客:出了靈谷寺,現(xiàn)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5)琵琶街——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弦一樣美妙的回音,這就是被稱為靈谷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愿我的導游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靈谷寺導游圖 靈谷寺游覽路線篇五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前往南京東郊三大景區(qū)之一的靈谷寺游覽。車行下坡,我們看到一處面積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鏡,山光樹影,十分緩麗。湖邊一座臨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蓋的卷棚歇山頂?shù)拈_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建造的,用以紀念軍校創(chuàng)始人孫中山先生。由黃埔一期學員,后成為開國元勛之一的徐向前元帥題寫“流徽榭”楷書匾額。再向前,繞過靈響亭即到了靈谷寺大門萬工池停車場。我在門口廣場向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的歷史概況。明朝初年,鐘山西側(cè)的蔣山寺搬遷至此,改名為靈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十五年(520xx年)。梁武帝女兒永定公主在高僧寶志(濟公原型)圓寂后,于此建五層琉璃珠寶塔,第二年武帝擴建造寺,名開善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聲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選中寺址為陵寢吉地,并利用皇上權(quán)威迫其二次搬遷,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現(xiàn)址復建。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為避遷寺建陵不敬之口實,親自賜名為“靈谷禪寺”,書寫“天下第一禪林”匾額懸于寺門。當初養(yǎng)寺僧千余名,下轄12座佛寺,包括棲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廟,占地500余畝,擁有廟產(chǎn)三萬四千多畝土地山林,可謂盛極一時,名噪佛界。數(shù)百年間,屢有修茸,景況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題聯(lián),韓隆駐辟,作詩賜寶。可惜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清軍鎮(zhèn)壓太平軍,在此幾次擺開戰(zhàn)場,巍峨殿宇,付之一炬,僅剩下燒不掉的無梁殿。太平天國失敗后,兩江總督曾國藩雖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絕非前貌了。1920xx年北伐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寺舊址建陣亡將士公墓,在原寺廟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軸線上為第一公墓,兩翼距中軸300米分別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門、樹坊,改造無量殿,興建紀念館、紀念塔,成為民國時期一處重要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區(qū)。這里安葬了數(shù)以千計的國民黨部隊官兵的遺骸,每逢紀念日都有祭祀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改名靈谷公園,栽植樹木花草,維護舊觀,繼續(xù)開放游覽?,F(xiàn)第一公墓改為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鄧演達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樹林。盡管這里是寺廟、公墓、公園的混合體,但人們還是把這一帶稱為靈谷寺,可見靈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親自命名,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為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各位朋友,我們面前的半圓形面積數(shù)畝的水池,叫萬工池,也叫放生池。相傳朱元璋見這里有景無水,命一萬軍工筑池,栽植白蓮。應該說,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廟的傳統(tǒng)布局,搬來皇上,實為景點增色吧。池的西端不遠有一小石橋,叫迎駕橋,傳說是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廣場北面有一座大門,綠色琉璃瓦虎殿頂,下辟三個拱門,花崗巖基座。這種門的形式穩(wěn)重氣派,用的是皇家規(guī)格。原來門額上是蔣介石手題“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門外一對石獅是建造公墓時北平軍分會所贈。門墻為紅色,故名紅山門。紅墻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門,方便車輛通行,門額上分別為“松聲”“泉濤”。它雖叫山門但不是原靈谷寺大門,而是原金剛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門外柱礎的痕跡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圍。進入山門,步過青石甬道,前方42層臺階上,原天王殿舊址,聳立著一座六柱五門十一樓的大牌坊,高10米,鋼混結(jié)構(gòu),頂覆綠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須彌座,梁枋仿彩畫淺刻紋樣,斗拱挑檐,氣派不凡。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樓的形式修造的。五間坊門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質(zhì)國民黨黨徽,中間夾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圖案,正面梅花中間寫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都是國民黨中常委主席張靜江書寫。大家細看,上面的瓦當都是國民黨黨徽圖案,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坊前石臺上立有一對高檔漢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話傳說貔貅是黃帝作戰(zhàn)陣前沖鋒陷陣的兇猛神獸,每至陣前,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這里象征陣亡將士的忠勇威武,是陸軍第十七軍所贈。這對石刻肌肉橫暴,矯健奮進,從雕刻藝術(shù)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獨特的作品。各位游客,前方有一古老面龐大的建筑,請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樣的結(jié)構(gòu)。好的,幾位朋友都搶先說是無梁殿,非常正確,好眼力。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一寸梁木,叫無梁殿,用其諧音,又叫無量殿,原來供奉無量壽佛。正因為無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但僅殘留拱券,在造公墓時加修重檐屋頂。它是我國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jié)構(gòu)建筑,比蘇州開元寺、寶華隆昌寺、山西顯通寺、峨嵋山萬年寺的的無梁殿大得多?,F(xiàn)殿東西長54米,寬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復體式喇嘛塔。外觀面闊五間三門。室內(nèi)進深三間,實際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高14米,高7米,側(cè)面為縱連三間的大簡卷,兩側(cè)山墻用磚垛出挑,逐層弧形上伸1米多。施工過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中券正中三個券龕內(nèi),原供奉無量壽佛居中的西方三圣,頂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據(jù)說是升天孔。其實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頂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風采光。造公墓時,請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張靜江書寫“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之靈位”,左碑刻蔣介石所書北伐誓師詞,右碑刻陳果夫所寫國民黨中執(zhí)委祭文。建國后碑文被磨去。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重修改刻,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為民國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嵌有110塊青石碑,刻有按戰(zhàn)役地點、軍階職務分類的陣亡將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萬五千字。殿內(nèi)前二券還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蠟象館,展出了以孫中山為首的當時名人57位,組成22組場景,再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無梁殿后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草坪。各位朋友,能看出這塊地是干什么用的嗎?好,這位游客反應快,已看出是一座墓。這就是位于中軸線上的第一公墓。它就是靈谷寺五方殿遺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作為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戰(zhàn)爭及1932年上海淞滬抗戰(zhàn)的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陣亡將士,按編制軍階抽簽實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個。在公墓北側(cè)東西兩頭各立紀念碑柱,紀念這二支抗日部隊的犧牲官兵?,F(xiàn)這兩座碑成為南京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用來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F(xiàn)在墓地已成草坪,請大家仔細看,還可見按放射形劃塊的分格,有似國民黨徽。背向數(shù)百米長的半圓形墓墻,弧形起伏,這是設計者美國工程師茂菲為益求古典莊重的效果,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采用的形式,這種形式在閩南廣東沿海也經(jīng)常能看到。各位游客,在高大櫟樹的濃蔭覆蓋下,繞過墓墻,我們看到陡階高臺之上,有一寬闊恢宏的殿宇,現(xiàn)在叫松風閣。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復建為觀音殿,重檐廡殿,綠色琉璃瓦,面闊連廊共11開間,紅柱列繞,雕梁畫棟,是古典建筑中最高規(guī)格形式,按帝王陵墓中供奉靈位的主體建筑享殿的形式設計,反映出其當時受推崇的地位。民國時建成“陣亡將士紀念館”,由蔣介石題寫?zhàn)^名。內(nèi)部布局作了一些變化,改單層為二層,是走馬樓式串廊,中間為單層穿堂,寬敞明亮。梁架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仿古裝修。原內(nèi)設許多陳列櫥架,展出陣亡將士遺物,舉辦專題展覽??箲?zhàn)中遭到嚴重破壞,室內(nèi)物品損失一空。現(xiàn)在開設了小商店,各位可以在舒適的大堂中小飲休憩,也可選購一些你所喜愛的紀念品。閣后廣場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蓋,四面鼎身刻有狻猊獸頭,乃龍之九子之一,中刻“垂勛銘鼎”,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獻給公墓的紀念物,它是眾多贈品中存世不多的遺物。大家可在鼎前以塔為背景留影,效果絕佳。各位朋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想領略靈谷深松、濤聲依舊的風光,不登九層塔,是不能如愿的。前方100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軸的終點靈谷塔,即陣亡將士紀念塔。它建成于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階,中間的日照山河圖,,象征氣壯山河,與日月同輝,用的是白色花崗巖石料。四周是云頭雕花石欄。塔高60米,九層八面,鋼混及花崗巖結(jié)構(gòu),外形是樓閣式塔樣式。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收分,頂層寬9米,每層挑出綠瓦披檐,上置回廊護以石欄,供游人憑欄遠眺。塔頂綠瓦攢尖,中豎塔剎,運用佛家的臺座、覆缽、寶匣相輪的形式,金光熠熠,直刺青天。整座塔造型優(yōu)美,堅固穩(wěn)重,雕欄玉砌,綠白相間,真是第一流的紀念塔。底層外壁刻有蔣介石手題“精忠報國”,前門橫楣上書“靈谷塔”,后門是“有志竟成”,側(cè)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塔內(nèi)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從二層至四層,各位可以看到內(nèi)壁上刻有灑脫如瀉,奔騰似龍的草書,是國民黨元老、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所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北上告別辭。于右任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才華橫溢,精于詩書,魏、草有名,更擅草書,時稱“一代草圣”,又因長須飄髯,人呼“于大胡子”,晚年居臺,其思鄉(xiāng)盼歸之情溢于言表。五層至八層是另一元老吳雅暉篆書孫先生黃埔開學訓詞。吳為篆書大家,其字謹嚴精妙,端莊秀麗。原在塔身外壁刻有當時要人手跡,現(xiàn)用水泥覆蓋,尚未恢復舊貌。登臨九層,極目四野,爽風萬里。遠方山巒起伏,近依鐘山屏障,環(huán)顧林海松濤,腳下諸景環(huán)抱,春日嫩綠如絨,夏季蒼翠欲滴,秋色金黃交映,冬景莽莽似煙,西望遙見中山陵堂,下俯歷數(shù)門坊殿閣。各位朋友,游覽至此,豈不快哉!靈谷塔西南側(cè)林中,有一覆缽式塔,上置相輪寶瓶和須彌座,人們稱為寶公塔,是南朝高僧寶志和尚的舍利塔。最初在現(xiàn)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國改建公墓時,原想保留不動,但在陣亡將士中摻進一個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遷移至現(xiàn)在位置。十年動亂中,塔中靈骨石棺均遭毀壞無存,后又重修,僅是象征之物了。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刻有吳道子所畫寶公像,李白所作畫像贊詞,顏真卿所書贊詞,三人皆為唐代頂級大師,人稱“三絕碑”,被視為國寶。此碑也四毀四刻,在第三次復刻時。乾隆皇帝也來湊熱鬧,在碑首題了“凈土指南”四字。各位朋友,觀碑懷古,我不得不介紹寶志和尚其人其事。在1400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個赫赫有名無人不知的人物。他七歲出家,成年得道,行為靈異。所作預言,皆有應驗,還戲弄皇帝,被請入宮中上座。他手持的法器是禪枝上掛著刀、尺、拂塵,暗喻南朝劉宋之后的王朝,即齊(刀)梁(尺)陳(拂塵)。所以李白贊詞“水中之日,了不可取,靈空其心,寥廓無主,錦蒙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梁,扇迷陳語,丹青圣容,何往何所”,就是這位大和尚的寫照。梁代開善寺直至明代靈谷寺都是為紀念他而造,連貴為開國太祖的朱元璋,遷他的靈塔,還要上香祈禱賠禮,許愿在自己的陵墓禁區(qū)內(nèi)再造更大的寺塔來補償,地位真是不一般。也許應了“何往何所”,他的墓塔三遷四建
點擊復制文檔內(nèi)容
法律信息相關推薦
文庫吧 www.dybbs8.com
備案圖片鄂ICP備1701627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