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德,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F(xiàn)代人給出了下半句”己之所欲,慎施于人”,對上半句進行了擴展:即便是自己喜歡的事,也要考慮考慮再推薦給別人,不要輕易的就強加給別人。教育部發(fā)布《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nèi)容的通知》,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多個學科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內(nèi)容。而《論語》作為國學的經(jīng)典,是高考考察的重點。我們必須領會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學會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學會知仁愛,會交際,會做人。國際意義1998年,全世界100多個宗教組織代表集會發(fā)表”普世倫理宣言”,將中國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寫進宣言。前外長李肇星在署名文章寫道:”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鐫刻于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廳?!比A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的博文寫道:”我到聯(lián)合國大廈參觀時,就看到一塊大幅宣傳,上面用世界上各種語言和文字,表明了一個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倫理準則: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甭?lián)合國大廈三樓大廳確有一幅用馬賽克鑲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畫,壁畫主題叫 “黃金法則”: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樣對待你, 你也不要那樣對待別人”),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文版。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這具有普世文化原則的話,指導著世界上的政治家們處理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和不同文化間的沖突,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哲學意義“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