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L2 BL2 BL2 BL2 BL2BL1BL2 BL2 BL2 BL2 BL2BL1BL2 BL2 BL2 BL2 BL2BL2 BL2 BL2 BL2 BL2BL1BL2 BL2 BL2 BL2 BL2常規(guī)區(qū)BL1新建臨時端刺 新建臨時端刺 附圖二、“既有臨時端刺 +常規(guī)區(qū) +新建臨時端刺”張拉及澆筑流程( TS15≤ TC≤ TS) 第 1步 :臨時端刺縱連當天 ,從新臨時端刺的自由端開始 ,依次擰緊 (注意不是張拉 )鋼板連接器后澆帶 (J4到J1)的所有錨固螺母。 K1 J4 J3 J2 J1 K0 K0 J1 J2 J4 K1J3LP5 LP4 LP3 LP2 LP1 LP5LP4LP3LP2LP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L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L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L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常規(guī)區(qū)BL1新建臨時端刺 新建臨時端刺 第 3 步 :計算出 K0 的張拉行程 ,張拉 K0。 ( 2)常規(guī)區(qū)板溫測量 與“新建臨時端刺 +常規(guī)區(qū) +新建臨時端刺”相同。但是當縱連是在底座板溫度小于鎖定溫度的情況下進行時,必須待混凝土澆注段內應力均衡后才能澆注。張拉連接原則及方式同“新設臨時端刺+常規(guī)區(qū)+新設臨時端刺”相關部分。張拉連接方式及張拉距離根據底座溫度確定,即按 TTs℃ 、 Ts℃ ≤ T≤ Ts+5℃ 、 T Ts+5℃ 三種情況區(qū)分。 后澆帶 J2 張拉距計算公式為: 2/)()( 3,12,12,12 LPLPTJsJ LLTTW ????? ? 式中 2,2LPL 和 3,1LPL 分別是臨時端刺區(qū) LP2澆筑段和 LP3澆筑段第一次測量的數據。根據 LP3~ LP5段第二次測量結果(溫度及長度),對比該臨時端刺的首次“基準測量”數據,計算 LP3~ LP5 各段溫度荷載下的變形值,以此確定 J4后澆帶連接鋼筋張拉值并修正 J J2 后澆帶鋼筋張拉值。 底座板縱連后,常規(guī)區(qū) BL2后澆帶通常也應該盡可能快的進行澆注。連接常規(guī)區(qū)其余后澆帶連接筋,此工序可在 K0 張拉完后與 J J2 的張拉同時進行。此時的擰緊操作應是先用手擰緊,在此基礎上,鋼板連接器中的非擰緊端螺母松開預留張拉距離(按計算結果),再用扳手擰緊(張拉)。 后澆帶 J1 張拉距計算公式為: 2/)()( 2,11,11,11 LPLPTJsJ LLTTW ????? ? 式中 1,1LPL 和 2,1LPL 分別是臨時端刺區(qū) LP1澆筑段和 LP2澆筑段第一次測量的數據。首先進行長度測量:測量 LP1~LP5 段的長度 ,準確記錄各分段長度值;其次進行溫度測量,使用預埋在混凝土底座中的測溫電偶測量。 BL1后澆帶俯視圖 4. BL2 后澆帶 剪力齒槽后澆帶,設置兩排剪力齒槽時寬度約 678mm,主要作用是避免底座與橋梁間通過剪力齒槽進行力的傳遞。 1. 臨時端刺 在長大橋梁無砟軌道施工中,須將底座分成若干區(qū)段。植筋前孔內應清理干凈。低溫季節(jié)應在氣溫較高時段進行軌道板縱連,高溫季節(jié)應在氣溫較低時段進行軌道板縱連。 11. 曲線地段 應考慮 底座中心線相對線路中心線的偏移量。膠的涂刷厚度應嚴格掌握。 ( 5)硬泡沫板間、硬泡沫板與限位板間用密封條密封。養(yǎng)護期不低于 7天。 ( 3)鋼筋安裝時避免損壞滑動層,一旦破損必須更換。 ( 5)上層土工布鋪設于薄膜上,其鋪設范圍與薄膜的鋪設范圍相同。 ( 6) 高強度擠塑 板粘貼后堆放重物,保證與加高層充分密貼。 (二) 無砟 軌道施工 無砟軌道施工前,應按鐵建設 [2020]158號對下部橋梁進行變形評估,滿足無砟軌道鋪設條件后方能進行施工。在有線路縱坡地段,泄水孔至較低側向擋20 塊間施做防水層時應做好排水反坡,保證泄水孔標高在兩側向擋塊間最低。 側向擋塊上寬下窄,其中不受底座偏移影響的側向擋塊上寬 590mm,下寬 400mm; 幾何尺寸 隨軌道高度的不同而變化;頂面自軌道板上邊緣向線路外側成 2%的排水坡。 縱向鋼筋搭接不允許出現(xiàn)在剪力齒槽區(qū)域。 滑動層由聚丙烯土工布、高密度聚乙烯薄膜、聚丙烯土工布組成,寬 ,滑動摩擦系數不大于 ,使用壽命不小于 60 年。 9 路基上 CRTS Ⅱ 型板式無砟軌道 施工流程圖 路基或摩擦板驗收 摩擦板上鋪設滑動層 支承層施工 軌道板粗放鋪設 精確調整軌道板 軌道板坐標 計算 軌道板 縱橫 向封 邊 灌注墊層瀝青水泥砂漿 過渡段軌道板與底座板剪切連接 路肩封閉處理 張拉鎖安裝、連接張拉、澆筑混凝土 側向擋塊施工( 摩擦板) 線間 混凝土填筑 10 二、 橋 上 CRTS Ⅱ 型板式無砟軌道 (一)結構 設計 1.結構組成 橋上 CRTS Ⅱ 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tǒng)由 60kg/m鋼軌、 WJ8C型 扣件 、預制軌道板、砂漿調整層、連續(xù)底座、滑動層、側向擋塊等部分組成,臺后路基上設置摩擦板、端刺及過渡板,梁縫處設置 高強度擠塑 板。 ( 5) 灌漿過程應保持軌道板表面的整潔。 ( 7) 對接縫 處鋼筋、張拉鎖等進行絕緣處理,絕緣效果滿足相關要求。 3. 軌道板縱向連接及灌漿孔填補 7 ( 1) 施工前清潔軌道板接縫區(qū)和灌漿孔, 并進行濕潤處理。性能滿足《客運專線鐵路 CRTS Ⅱ型板式無砟軌道水泥乳化瀝青砂漿暫行技術條件》(科技基 [2020]74號)和驗標的要求。若采用滑模攤鋪施工,切縫應在支承層鋪設后 12小時內完成。 4 軌道板接縫處設計圖 8. 綜合接地:板間采用不銹鋼鋼纜連接,鋼纜橫斷面積大于200mm2;將軌道板在縱向上劃分成長度不大于 100m 的接地單元,每一單元用不銹鋼纜與貫通地線單點 T形連接一次,接地端子應靠 近接觸網支柱位置設置。 鋼軌( 176mm) +扣件、承軌臺( 73mm) +軌道板( 200mm) +砂漿層( 30mm) +支承層( 300mm)=軌道高度( 779mm)。 2. 軌道結構高度 : 直線地段為內軌軌頂中心至支承層底面的豎直高度 , 779mm,直線地段路基基床表層設 %的人字坡;曲線地段軌道各組成部分高度均不變 , 超高在基床表層設置。 灌漿孔填補 設計圖 7. 軌道板 接縫 : 接縫處采用 C55混凝土和 HRB500鋼筋,鋼筋節(jié)點間進行絕緣處理。 ( 2) 混凝土支承層連續(xù)鋪筑,并不遠于 5m 設一處深度約 105mm的橫向伸縮假縫。 2. 水泥瀝青砂漿灌注 砂漿墊層設計厚度為 30mm。 ( 6) 水泥瀝青砂漿采用自然養(yǎng)護,當日最低氣溫低于 0℃時,應對新灌注砂漿采用適當的保溫措施。灌注孔處還應壓出預裂縫,保持軌道板外觀整潔。雨天不得進行水泥瀝青砂漿施工,并應對灌注后未硬化的 水泥瀝青砂漿進行覆蓋,防止雨水進入軌道板底。 ( 10)其他未盡事宜按現(xiàn)行相關規(guī) 范執(zhí)行。 20mm, 頂面平整度 7mm/4m。 縱向鋼筋搭接區(qū)域、梁端加強鋼筋區(qū)域的箍筋間距為 100mm,其它為 200mm。 17 鋼筋連接器上層配筋 平面 鋼筋連接器 下 層配筋 平面 鋼筋連接器 斷面( 0≤ h≤ 15) 鋼筋連接器 斷面( 165≤ h≤ 175) 18 鋼筋連接器 平面詳圖 鋼筋連接器細部圖 側向擋塊結構 側向擋塊采用 C35 混凝土, HRB335 鋼筋 ??拷雷o墻一側的兩側向擋塊間至少應有一個泄水孔,確保梁面不積水。 標準大 端刺示意圖 CA 砂漿墊層、 軌道板接縫、灌漿孔填補、軌道板綜合接地參照路基地段。 高強度擠塑板頂面與橋梁加高平臺上表面的高度允許偏差為 0~+2mm。土工膜對接應采用熔接方式。 ( 2)鋼筋安裝前按選定的墊塊尺寸及間距呈梅花形布置墊塊。 底座板刷毛 ( 8)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及時覆蓋和灑水養(yǎng)護,灑水次數應能保25 持混凝土處于潤濕狀態(tài);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 5℃時,禁止灑水養(yǎng)護,并采取適當的保溫措施。錨固鋼筋旋入套筒的深度為 ( D 為錨固鋼筋直徑),鋼筋直徑≤ 16mm時,扭矩 ,鋼筋直徑 18~20mm,扭矩 。 4. 粘貼 土工布的膠應與土工布、橋面防水層有良好的相容性,可采用單組分或雙組分聚氨酯膠,硬化不應受到濕度的影響。 10. 剪力齒槽錨固鋼筋高度根據軌道超高值合理選擇,與錨固板的焊接不應在滑動層上進行。軌道板縱連時的環(huán)境溫度宜接近底座板的鎖定溫度。 21. 軌道板鉆孔前應在植筋位置使用鋼筋探測雷達探明軌道板與底座的鋼筋布置情況,避免打斷鋼筋。 常規(guī)區(qū)由若干個混凝土澆筑段組成,每個混凝土澆筑段長度約160m,其前后均設置鋼板連接器后澆帶( BL1),位于混凝土澆筑段中心位置的簡支梁剪力齒槽需一次澆筑,其余剪力齒槽位置在底座板澆筑時預留剪力齒槽后澆帶 (BL2)。可采取鋼筋搭接后澆帶代替鋼板連接器后澆帶,該鋼筋搭接后澆帶仍稱 BL1 后澆帶。 2. 測量各澆筑段板溫和長度,計算張拉值 ( 1)臨時端刺 LP1~ LP5 的基準測量 基準測量時間盡可能安排在與底座連接時間靠近時(即連接溫度盡可能與測量時的溫度接近)進行。 新建臨時端刺區(qū) 后澆帶 K0 張拉距計算公式為: )2/()( 1,10,10 LPTKsk LLTTW ????? ? 式中: L 為 K0到常規(guī)區(qū)第一個澆注完成的剪力齒 槽的距離; 1,1LPL為臨時端刺區(qū) LP1 澆筑段第一次測量的數據。( J3范圍內鋼筋張拉距離按 J2的 1/3計,其余直接按計算結果采用)。 ( 3)補充連接施工。后期 BL2后澆帶混凝土在相鄰單元段底座連接后再施工。需要再次測量既有臨時端 LP3~ LP5 基段長度及板體溫度,并于底座連接之前進行(盡量與連接時間靠近)。 38 后澆帶 J1 張拉距計算公式為: 2/)()( 2,11,11,11 LPLPTJsJ LLTTW ????? ? 式中 1,1LPL 和 2,1LPL 分別是臨時端刺區(qū) LP1澆筑段和 LP2澆筑段第一次測量的數據。 ( 2)首批連接施工 既有臨時端刺和常規(guī)區(qū)連接施工:連接范圍為鄰靠 K1 的 2個(至少)常規(guī)區(qū) BL1后澆帶。其后配合既有臨時端刺與常規(guī)區(qū)的連接施工,一同完成剩余常規(guī)區(qū)后澆帶的鋼筋連接。 底座板縱連后,常規(guī)區(qū) BL2后澆帶通常也應該盡可能快的進行澆注。 1. 澆筑底座混凝土 略 42 2. 測量各澆筑段板溫和長度,計算張拉值 ( 1)臨時端刺 LP1~ LP5 的基準測量 與“新建臨時端刺 +常規(guī)區(qū) +新建臨時端刺”相同。 K1 J4 J3 J2 J1 K0 K0 J1 J2 J4 K1J3LP5 LP4 LP3 LP2 LP1 LP5LP4LP3LP2LP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新建臨時端刺 新建臨時端刺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L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L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BL1B L 2 B L 2 B L 2 B L 2 B L 2常規(guī)區(qū)BL1 第 2 步 :在常規(guī)區(qū) ,按底座板的溫度 ,計算出張拉行程 ,張拉常規(guī)區(qū)內臨近 KO的 2 個 BL1。臨時端刺內的 BL2 和 J J J4 不能澆注 ,直到臨時端刺本身跟下一個常規(guī)區(qū)連接到一起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