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因為它大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也被稱為“窗花”。這一習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年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后來慢慢變成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在急促的鼓聲中,刻成龍形的獨木舟,爭相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子包黍米卷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紅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小物品,比賽誰最心靈手巧,再擺上一些瓜果,獻給天上的織女,祈求一份美好姻緣。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禾部》年谷熟也年的傳說春節(jié)的習俗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講求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的由來桃符的傳說貼門神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貼窗花和倒貼福字窗花是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所貼的各種剪紙福字指福氣福運倒貼福字表示福運已到掛貼年畫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燃放爆竹爆竹也稱爆仗炮仗鞭炮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花炮之鄉(xiāng)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發(fā)展為后來的賀年片蒸年糕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之意春節(jié)相關的詩詞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宵節(jié)正月是農歷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唐宋更加興盛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連續(xù)賞燈十天是中國最長的燈節(jié)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三天但是賞燈活動規(guī)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元宵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元宵節(jié)燃燈的傳說元宵節(jié)的習俗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觀燈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提倡佛教的漢明帝時期公元58 75 年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明代南京最盛觀燈日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里珠簾薄暮須臾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槌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闐達旦桃葉渡口爭渡者喧聲不絕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臺城里一道河東水關到西水關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吳敬梓《儒林外史》走百病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元宵節(jié)相關的詩詞生查子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春節(jié)期間,傳統(tǒng)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古時龍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不過這個節(jié)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短接[》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是夕,陳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重陽登高敬老重陽節(jié)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后興起的節(jié)日。人們把糧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俺?,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起源春節(jié)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后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年了。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敝v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后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逗成馅!罚ㄋ危钊f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選一(陳子龍)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端午(唐盧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七律 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陳與義)包中香黍分邊角。漁家傲(宋葉里黃驪時一弄。所謂乞巧,即在月光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習俗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爸仃柧啤奔础熬栈ň啤薄I显?jié)又稱”上元天官節(jié)“,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jié)又稱”中元地官節(ji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jié)又稱”下元水官節(jié)“,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中秋節(jié)時間:農歷八月十五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來源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云軿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冬 至時間:農歷十一月十七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統(tǒng)節(jié)日形象創(chuàng)作大賽近年來,隨著國家關于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措施的密集出臺,國人對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愈加喜愛和重視。s visit禁忌 taboo去晦氣 get rid of the illfortune祭祖宗 offer sacrifices to one39?!霸币辉~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暗弊质且詧A圓的太陽來表示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飲此酒有個規(guī)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里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谷談倮!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節(jié)日文學【節(jié)日詩詞】元會詩(魏)曹植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俯視文軒,仰瞻華梁。元日(宋)毛滂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已酉新正(明)葉颙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組詩 陳志歲 春節(jié)暫解城區(qū)煙火禁,兆豐雪霽在年前。第五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春節(jié),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宣布廢除舊歷改用陽歷(即公歷),用民國紀年。為了區(qū)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jié)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jié)”。使春節(jié)具有新的時代氣息。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jié)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春節(jié)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jié)。清明乍溫復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跡加。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歡笑盡娛,樂哉未央。尊卑列敘,典而有章。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驹┬跽Z】古代我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一月一日。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鼻逍聺庥舻纳顨庀⒂腿欢!痹娭械摹疤曳?、“桃板”即指春聯。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云:“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元旦”一詞來源古代,非指公歷新年,而是農歷正月初一,亦即春節(jié)。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s money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one hundred copper coins strung together on a red string and symbolized the hope that one would live to be a hundred years , money is placed inside red envelopes in denominations considered auspicious and given to represent luck and wealth辭舊歲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掃房 spring cleaning。所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發(fā)起,重慶文化藝術節(jié)辦公室和豬八戒網參與,并得到了重慶天友乳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此次創(chuàng)意大賽,旨在通過面向全球征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主題形象標識這一事件,吸引公眾對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參與,從而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一份綿薄之力。習俗喝臘八粥 節(jié)日表以下節(jié)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正月初一 春節(jié),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初二 春龍節(jié) 又叫龍?zhí)ь^ 青龍節(jié)二月十五 花朝節(jié)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 寒食節(jié)三月初三 上巳節(jié)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節(jié)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五月初五 端午節(jié)1夏至節(jié)1六月六 曬伏節(jié)“六月六,曬紅綠?!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中秋節(jié)還要吃月餅。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農歷九月初九日。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边@首詩?!边@又是磨鐮刀準備收割早稻的時候。端午(江南靖士)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綠楊帶雨垂垂重。樽俎泛菖蒲。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