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特設一些場景,把所學的語言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且已經習慣了教師對他們的忽視,從而對這門學科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德育課教師要認真研究中職學生的情感特點,并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激發(fā)和熏陶,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感,培養(yǎng)積極、高尚的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綜合職業(yè)能力形成。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總帶著某種情感在教。2 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嘗到甜頭,以不斷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人要想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一個動機。單一的教學模式很可能會導致學生上課沒精打采,教師應該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將所教的知識參插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對作業(yè)稍微差點且不夠整潔的學生可給評語:“W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一位整天心不在焉,不備課,只知道照本宣科,無心于教學的老師,學生更不可能接納你??偠灾?情感是外界事物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符合我們的愿望與觀點,而使我們對它產生肯定得態(tài)度和引起滿意、愉快、喜愛、羨慕等積極地內心體驗。【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有效性教學方法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在認真總結2001年以來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強調教學的生活化,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征。通過創(chuàng)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還能更好地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所謂合作學習,是指依學生的能力、性別等因素,通過同學間和師生間的互動、互助、討論交流、溝通等,以提高個人學習效果、并達到團體學習目標的教學過程。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實現(xiàn)中職學校的辦學目標,就是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備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具有與職業(yè)相匹配的良好職業(yè)道德習慣和科學文化技能,有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強烈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等。在這種情形下,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教學提供給學生的是一種知識的框架,對學生需要什么沒有關注,因而不可能觸動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沒有觸動的教學,學生是難以參與其中的。否則,無論教學氣氛多熱烈,教師講得多精彩,教師的教學都是低效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目標,而忽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三、中職德育有效教學的對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每個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教學的效率才會不斷得到提升。因此,要加強中職學校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學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來到職業(yè)學校后,他們沒有了高考的壓力,無需壓制自己的情感與行為。作為中職生,踐行愛國主義就是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具有班級榮譽感,積極參加活動,為班級爭光。比如,傳統(tǒng)文化包括許多經典之作,研讀這些經典之作,學生能夠感受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體會并領悟親情孝心、愛崗敬業(yè)、愛國與責任等這些優(yōu)良品質,然后對照自己,反省自己,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蛘呃迷缤碜粤晻r間讓學生自己吟誦,并舉行一些“中華經典詩詞誦讀大賽”,讓學生在誦讀比賽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留下來的古詩文的美妙,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參考文獻:[1]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J].今日中國論壇,2013,(11):5152.[3]姚穎麒,[J].時代教育,2014,(01).[4]秦嶺, [J].滄桑,2013,(06):242243.。例如,中秋節(jié)。(二)加強中職生日常文明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禮儀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對人進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中職生而言,在人與人交往中要學會恭敬禮讓,懂得真誠地對待他人。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來到職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現(xiàn)為說謊、偷竊、欺侮同學,頂撞老師,不守紀律,玩游戲成癮,甚至打架斗毆,其學習狀態(tài)十分令人擔憂。某些職業(yè)學校的德育課不被重視,成為其他主干課程補空的替補學科。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必須進一步提高德育課教師素質,必須不斷進行教學探討和研究,必須深化教學改革。長期以來,德育課教學中存在一個顯著弊端就是課堂上講知識點,書本上劃知識點,頭腦中記知識點,試卷上考知識點,閱卷中評知識點,然后由此評定學生成績,這是一種片面的考試評分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二是為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三是為了讓學生看一看工人工作的實際情況,增強質量、創(chuàng)新的意識,更好地落實能力目標。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在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德育課的主要教學方法就是“灌輸式”,以教師講授為主,沒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從而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主導地位”變成“主體地位”,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