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xiàn)而形成的,泛指住在城市的本國公民。因其散布于各行各業(yè),從而可窺測社會分層現(xiàn)象。的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之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實事上,歷史上許多由國家發(fā)動的對大眾文化的打擊、提倡所謂官方的精英文化或高級文化,成功者寥寥無幾。大眾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不斷地改變著其角色,并大有“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相互結合的演變之勢。顯然,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這個社會處處都充斥著敘事?! 〈蟊娢幕跀⑹律系淖畲筇攸c是通俗性、隨意性和具有趣味性的價值取向。報紙上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標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掀起你的蓋頭來”……諸如此類,還有這樣的句子:“會場頓時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等等,也是曝光率極高的。大眾報的言論強調要照顧“大眾喜愛”的角度和方式,往往是時評、雜文和隨筆的混合。這兩個缺陷,使其難以滿足中上層讀者的需求。在記者的筆下,那些小攤販以及在城市的縫隙處尋找立足點的“三無人員”是現(xiàn)代都市的傷疤,有礙觀瞻,必欲驅之而后快。作為“綜合性大報”的代表,《南方周末》所倡導的“深入成就深度”即是精英思維下的傳播表征。關注基層民眾的命運,在中國當前的國情下,應是傳媒的重要功課之一。大眾文化的主題就是大眾日常生活,是大眾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懂敶袊鐣A層研究報告》為進一步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這便顯示出兩種文化在傳媒內(nèi)容趨向上的“平民性與精英性”。而就在第二天A7版的“社會生活”中又有題為《貪看美眉,的哥撞樹》一文。例如在我國就有各種涉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科,包括理工、農(nóng)醫(yī)、經(jīng)濟、法律等各個方面學術性內(nèi)容的刊物,傳遞給人們的是一種值得思考的學術性語言和回味無窮的學術性觀點。以前者為代表的談話類節(jié)目曾經(jīng)風靡全國好幾個年頭,可最近節(jié)目開始求大求全,話題魚龍混雜,雖想盡力令所有人滿意,但最終卻眾口難調,模糊了最終目標群,陷入了一個誰都可以看,誰都可以不看的尷尬境地。此外,《對話》的每一位觀眾都是細心挑選出來的,讓觀眾帶著問題去現(xiàn)場,在觀眾席上安排一些與嘉賓同樣重量級的人物,這里的觀眾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充場面、出掌聲的功用,他們已經(jīng)成為了《對話》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精英主持人與嘉賓的對等交流帶動了大家的情緒,促進了談話節(jié)目現(xiàn)場互動模式的形成。因此大眾文化在傳媒的體現(xiàn)就不是那么莊重嚴肅深沉,幽默輕松、休閑愉快是它的文化主調。因為大眾的個體視野,更注重于微觀,而忽略宏觀。即便把某些作品進行了改造,加入了些精英文化的內(nèi)容,也失去原來的意義,更多地仍然是為了消閑。它關注社會現(xiàn)實中的不滿足、不合理現(xiàn)象,并把它們揭示、展示、暴露出來,并發(fā)掘這些事件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根源,使社會主體在思考、震顫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并試圖建構新的生活方式,實現(xiàn)人類理想精神家園的追求。播新聞的時候讓漂亮的主持人穿得少一點,報天氣預報搭配著笑話和音樂,綜藝節(jié)目更是少不了插科打諢的噱頭。每逢周末,普通大眾家庭的幾乎都會鎖定這類頻道,看著五六個人在臺上表演,賣力地吆喝,相互之間耍貧嘴,各類游戲、抽獎活動很對大眾味口。因此,有人認為現(xiàn)在的娛樂節(jié)目是“千人一面”:現(xiàn)場人員組成無非是漂亮主持+當紅明星+捧場觀眾,節(jié)目形式不離搞笑+貧嘴+起哄。他們不同于那些無聊透頂、亂哄哄的綜藝游戲,那些戲說歷史、不負責任的清宮戲,那些耍嘴皮子、拿人開涮的脫口秀……人文類的紀錄片具有很高的重播價值和很高的教育價值。《沙與?!返淖髡呖到幒透邍鴹潎L試在一個片子里描述兩種在地緣上完全不同亦鮮為人知的人與自然的故事。這種文化強調內(nèi)容嚴謹、思想創(chuàng)見、情感深度,標志著一個國家、民族精神所達到的高度,它在拓展人們的思維與想象空間、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思想情操與審美趣味方面意義殊深,它是一種精神追求。這種滿足的結果使傳播大眾文化的大眾通俗刊物發(fā)行量迅速飆升。許多報刊由過去的4版增加到8個版面甚至數(shù)十版、一百版或更多。報刊結構、內(nèi)容數(shù)量的變化演繹在說明大眾文化的巨大解構力、浸染力和吞噬力,它無所不有,無處不在。然而大眾文化受市場化的商品本性和商業(yè)原則的制約和操縱,主動逢迎和取媚消費社會,為了迎合大眾的消費需求而降低自身的文化品位,逃避崇高,追求娛樂,把嚴肅的精神活動變成滑稽的游戲。這些欲望刺激產(chǎn)生的文化垃圾無助于人類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靈世界的升華,造成文化消費的媚俗低級傾向,嚴重地敗壞了大眾的品位和文化修養(yǎng)水平。大眾文化和大眾永遠是多數(shù),精英文化和精英永遠是少數(shù)。毋庸諱言,科技就是生產(chǎn)力,任何國家都離不開科技水平的提高與發(fā)展,離不開精英文化族的不朽奉獻。批判的目的便在于防止人類在現(xiàn)存社會組織慢慢灌輸給他的成員的觀點和行為中迷失方向。精英文化,總是要借鑒總結前人的形式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破除一些陳腐的形式,帶著一種原創(chuàng)沖動去探索一個時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大眾文化雖然仍然沒有脫離流行文化的范疇,不能成就深刻的思想,更不用說能影響歷史進程,但憑借他從眾便利的巨大浸染力,不僅無形中解構了過去一體化的文化專制,而且通過傳播得到充分發(fā)揮,即演繹世俗生活并把它演繹得無可抗拒。由于精英文化內(nèi)容的個性化,他的傳受雙方通常是處于社會較高層面的人群,因此他們關注的焦點在于社會上層的變化與發(fā)展,并努力試圖向更高層面看齊。因此,我們要努力改造人類自身的素質,拋棄原來使用的“道德義憤或虔誠義憤”的管理方法,要在文化傳播中使大眾潛移默化地接受精英文化,追尋美德與崇高,排斥假、惡、丑,實現(xiàn)人的意識延伸。 1996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