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邊緣”地區(qū)人力資源開發(fā)嚴重不足?!逼渚唧w指標有: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shù)比2009年翻一番,接近2億。人力資源之強,正如舒爾茨所說:“人類的未來不是預先由空間、能源和耕地所決定,而是要由人類的知識發(fā)展來決定。我國政府1993年將公共教育經(jīng)費的計算口徑擴大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包括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城鄉(xiāng)教育費附加,企業(yè)用于辦學的經(jīng)費,校辦產業(yè)、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經(jīng)費。21世紀以降,亞太地區(qū)再次顯露出成為“中心”的種種跡象?!娟P鍵詞】公共教育投入;人力資源強國Financial Invest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Country Rich in Human ResourceZANG Xingbing(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China)Abstract: China is rich in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talent is widespread geographically. However, the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leads to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Hence, building a country rich in human resource faces extreme difficulty. The root cause of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was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The policy direc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oice to 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 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as well as construct the country with great manpower resources from three levels—“Utensils, System and Culture” was analyzed.Key words: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a country rich in human resource歷史是人的歷史,社會是人的社會。本研究探討了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深層原因,然后從“器物、制度與文化”三個層面分析了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路向與制度選擇。上世紀,由于“人禍”, 歐洲的大批人才紛紛向北美逃亡,造成世界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洲際大轉移。UNESCO對公共教育經(jīng)費的定義是:地方、地區(qū)和國家(中央)政府,包括自治市、區(qū)政府用于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支出總和(家庭和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經(jīng)費除外)。其義指國家的人力資源發(fā)展能力、水平、潛力和貢獻方面的綜合指數(shù)位于世界前列?!薄毒V要》在“戰(zhàn)略目標”中更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翻開中國的二十四史,其中可考證的“人物”有5700余位[4],其地理籍貫分布如下:圖1 中國24史中5700余人地理籍貫分布圖1表明,中國歷代人才在地理上是廣泛分布的,而且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一致的,經(jīng)濟中心的位移往往引起文化中心的移動和人才大遷徙。圖2 中國近現(xiàn)代人才地理分布我國本土科學家在國際權威科學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數(shù)量不僅大大低于發(fā)達國家,而且還低于印度;獲得國際性權威科技獎的人數(shù)寥寥無幾。[5]2000年我國政府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來,共有14位科學家獲獎。一轉眼,21世紀又過去十年,縱觀中國教育中的種種亂象,同樣的結論仍然成立。不尊重教育的民族必定愚昧,不重視教育的民族必然落后。[6]我國1993年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規(guī)定,這一比例在2000年要達到4%,可直到2001年才突破3%,20042005年又重新降到3%以下(圖3)。如果以這種速度來發(fā)展教育,實現(xiàn)4%的目標還需要整整18年,即等到2026年!圖3 19922008年我國公共教育投入變化(資料來源:歷年全國教育經(jīng)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告)圖4 政府公共教育經(jīng)費投入的“道義”負債缺口(19922008年)(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及全國教育經(jīng)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告)政府承擔的教育投入理應達到GDP的4%,%,17年間這一“道義”負債高達17937億(圖4)。經(jīng)濟利益驅使一些城區(qū)教師從事“有償家教”,生活壓力也讓更多農村教師無心從教。這證明,將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僅僅歸咎于“財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過低”是難以成立的。包括教育事業(yè)費撥款、科研撥款、基本建設撥款和其它撥款。 個人部分支出項目:1)教職工工資:指標準工資(包括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津貼補貼等),即按照國家預算支出科目的“工資”目填報的數(shù)額;2)離退休人員費用:指用于離休、退休人員的離休退休金、福利費、各種補貼及校國家規(guī)定用于離退休人員的其他費用;3)獎、貸、助學金:指用于各級各類學校的獎學金、學生貸款、助學金、學生生活困難補助及國家規(guī)定給大、中專學生發(fā)放的各項物價補貼等;4)其他費用:指以上各項目未包括的其他屬于個人部分的開支,如:教職工的“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聘用外籍專家經(jīng)費,出國和來華留學人員獎學金及生活費,財政對經(jīng)費部分自收自支的教育事業(yè)單位的補助費等。 (一) 教育經(jīng)費分配結構失衡整體而言,教育應屬于“混合”產品。%。但美國的義務教育主要經(jīng)費來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