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李宏譯,當代多重危機與包容性民主,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32. 余瀟楓,非傳統(tǒng)安全與公共危機治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33. ,Catastrophe: Risk and Respo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34. 肖鵬軍,公共危機管理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5. 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6. ,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37. Uriel Rosenthal, Alexander Kouzmin, Cris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Toward Comprehensive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JPART,.(Apr.,1997),.。 、王巧玲、潘娜等譯,《新的有效公共管理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P181189.政府妥善處理對外信息的發(fā)布,也是力求控制流言對危機事件和公眾信心的影響。而目前我國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學與管理學等領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研究視角的偏狹,制約了新領域的拓展與學者研究的創(chuàng)新。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實證性研究不夠目前,我國學界對危機與危機管理的研究主要為學究式的,仍處于學習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階段,而立足于國內具體危機做調查研究的不多見。這種分類方法過于簡單,因為許多的“天災”和“人禍”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那些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社會正常運行的事件,同時也對政府的生存發(fā)展以及公眾的生命和財產(chǎn)產(chǎn)生巨大的威脅,面對這些嚴重的、毀滅性的災難,任何一個家庭、個人,甚至某一部門、組織、企業(yè)不愿也不能獨立解決,“處置這些事件的努力就具有公共產(chǎn)品或集體產(chǎn)品的特征 趙靜,國外媒體對突發(fā)事件的新聞操作[J]. 新聞前哨,2006,(9).”,這時的危機就成為“公共危機”。為了阻止質變的發(fā)生或減少質變所帶來的損害,需要在時間緊迫、人財物資源缺乏和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立即進行決策和行動。 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 , 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1989. p10.巴頓認為危機是“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對組織及其人員、產(chǎn)品、服務、資產(chǎn)和聲譽造成巨大的損害”。(表一)四、觀點歸納(一)危機的概念在當代社會危機管理研究中,最令人困擾的仍然是危機的定義。(見表一) 李霞,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與危機管理能力研究綜述[J]. 行政論壇,2007,(2).(1)從1994—2001年,%,主要研究集中在經(jīng)濟領域,尤其是企業(yè)危機方面。這些著作都強調了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并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討了完善政府危機管理體系的措施。被調查人群表現(xiàn)出了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