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別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難以保持激情。 如果研究問題是在閱讀他人文獻的基礎上產生的,前人成果中的理論模型,就可以成為指導問題的理論基礎。 ? 第二,通過閱讀以往的文獻,能為研究找到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研究工具,而不需要一切從新做起。 同樣,著名數學家納什教授因為沒有被經濟學家洗過腦子,所以才可能挑戰(zhàn)自亞當 弗羅斯特 (RobertFrost)在“未選擇的路”的結尾處說到: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條路,人生從此不同”。 如果在不自覺中就對一些東西產生一種獨特的情感,那這種感覺就是興趣。 多年跟蹤觀察和翔實記錄,發(fā)現黑猩猩特有的生活習性和學習能力。 簡 古德爾博士( Jane Goodall) 研究黑猩猩,“創(chuàng)建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溝通橋梁” 。 ( 2)問題來源之二: 個人對研究的專注熱情 做研究必須是發(fā)自內心對該問題的熱愛。 Joseph MeGrath用三十多年,從事對團隊的研究: 團隊成員的構成研究起, 團隊成員的變化, 團隊成員之間溝通方式的選擇, 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過程, 哪些因素以何種方式影響團隊, 團隊績效。 問題的來源 我們研究的問題從哪里來? ——可以來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對工作中出現問題的思考,對自身經歷的反思,對社會現象的探究; ——也可能來自對文獻的閱讀,對新聞報道的反應,對傳奇的追問; ——甚至可能來自與同事朋友的閑聊,與學生的對話,或者別人的提問。 問題 1:個體如何決策以使得效益最大化? 問題 2:個體如何決策? 建立理性模型,并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建構這些理性模型。 問題的提出,不僅能夠指導研究的方向,而且還能決定研究的結果。 ? 因此,做學術研究的原動力其實來自尋找問題的答案和探索事物的真相,而問題的提出則是這一漫長之旅的起點。 ? “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 這是研究問題來源的重要渠道。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 。 不是每一個人從小就培養(yǎng)了對一件事物濃厚的興趣,甚至會有點茫然,沒有明確的目標,這個時候需要如何做? 張開所有的觸角,來挖掘自身的全部潛能,去看,去聽,去感受,去體會。 美國詩人羅伯特 我接受有道理的,挑戰(zhàn)沒有道理的 (I am not an economist by training, so I don’t have unconditional loyalty for economics. I Accept what make sense, and challenge those that do not make sense)”. 打破常規(guī),挑戰(zhàn)傳統(tǒng),突破舊的科學范式。 如果一個題目,純粹只是自己的個人興趣,而諸如此類的問題從來不被以往的學者研究,很可能是由于別人都不認為此研究課題有價值,這樣,即使你個人覺得它無比重要,要想發(fā)表也會非常困難。 很多的碩士論文甚至博士論文,理論都比較蒼